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6部分

北伐打的是物資和後勤,國庫在這上面流水一般的灑鈔票下去,開始的確讓朝中文臣難以接受。尤其黃淮方面的撥款都因此受到了影響,內閣更加認為這是勞民傷財的錯誤決策。然而在隆景二年年中之後,北伐帶來的巨大政治、民生、經濟收益開始顯現出來。

越來越多的商路受到北伐的刺激而開通,山西、陝西、甘肅、京西等地的百姓因此而漸漸擺脫了對土地和農作物的依賴。降低了小冰河天候對民生的影響。地方官員們發現農民改行之後,融入工商、運輸等行業,生活明顯比在地裡刨食富足得多。

在經濟活動向北、向西延伸的同時,南方的茶葉、棉布、絲綢讓晉陝甘的市場上格外繁榮,因此換回了大量的蒙古人的羊皮、羊肉,使得蒙古牧民在經濟生活上對大明形成依賴,也學會了等價交換誠實守信的文明原則。

與大明有血仇的蒙古人都開始不自覺地放下了敵對立場,原本就跟漢人站在一起的甘陝回回們更是緊密團結在地方團練周圍。頗有些同仇敵愾的意思。

在明軍還沒有收復哈密衛的時候,棉花種植已經先一步前往了西域。這裡日照充沛。土質適合,收穫季節還不用擔心雨水搗亂,正是種植棉花的好地方。西域邊民一旦種植了這些經濟作物,自然對大明形成了更強烈的生活依賴。

說到底,棉花是不能當飯吃的。

更不用說因為商路疏通之後帶來道路修葺、橋樑搭建等基礎建設的提升。

正是看到了這些好處,大明文臣才由最初的死命抗拒變成了如今的欲拒還迎。

大明國庫看似為了北伐而大量失血。但實際上收穫的各種利益,尤其是穩固西北邊疆、各民族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