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總部陣亡三十二,重傷八人,輕傷四十一。第三千總部輕傷兩人。”第三千總部只調來一個局,而且還沒有投入戰鬥,前方就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幾乎沒有傷亡。
“本次投入戰鬥編制十一個局,戰鬥人員一千一百二十人,陣亡比例約為百分之八。”蕭陌道。
朱慈烺手中的炭筆頓了一下,旋即吸了口氣,道:“我軍現在的戰鬥力已經不愧為天下強軍,正因如此,每個士兵都是極其寶貴的。立刻進入戰後總結,任何一個小環節對於光復神京的大業都至關重要!誠如這支炭筆。”
朱慈烺舉起手裡的炭筆,道:“諸位都是身居要職的重臣,應該已經拿到了吧。”
眾人的目光落在炭筆上,紛紛點頭。
這筆雖然說是炭筆,其實與後世的鉛筆已經沒有太大區別。
朱慈烺在宮中時就命人做過,到了登萊之後,正好就近採用山東豐富的石墨資源,配以粘土,製造出耐磨耐用的筆芯。原本由宮中匠人手工削制的木條,也改由手搖切割機制造,同時也能挖出標準的凹槽。最後用膠粘合,刷漆陰乾便可以使用。
比之後世的鉛筆固然有些粗糙,卻是東宮系統第一個投入大批次生產的手工作坊,光是管理人員的數量就與操作員持平。
從戰略層面上著眼,炭筆可以提高書寫效率,提高文化普及速度,適合特殊環境下的使用。
同時,這個作坊也是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基地。(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和月票~~~!感謝支援!
二一八 東魯尚存周禮樂(三)
如果“天道”要辦一個穿越眾俱樂部,朱慈烺那點高中程度的數理化肯定會被茫茫技術宅鄙視。然而要說到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大題目,朱慈烺卻不怵任何人。無論是法學還是人力資源管理,他的專業就是研究人,研究人類社會,也包括人類組織,以及組織行為。
如果上天要讓朱慈烺在技術和管理學之間做選擇題,他相信自己還是會選擇後者。歷代成功起家的開國皇帝,哪個擁有跨世代的技術優勢?他們留給後人的歷史遺產,更多是在管理學領域。
既然理工科知識是穿越福利的添頭,朱慈烺自然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否則無疑是舍長就短的愚蠢行為。
要培養跟自己一個思路的管理者,就必須從小處著手。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大集團,也不可能有生而知之的商業鉅子。在技術跨代的時期,固然有眼光獨到的天才人物橫空出世,但更多的成功企業家,卻是紮紮實實從基層一步步走出來的。
基於軍工廠的特殊性,以及當前環境的緊迫,能夠先穩住原有產量就已經不錯了,絕對不能拿給新手練習。
炭筆廠卻正合適。
它包括了所有生產企業都有的環節要素。從原料採購、篩選粗煉、精煉配方、質檢入庫,一直到出庫銷售,全都完備。它的產品不大,沒有危險性,就算有所失誤也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屬於菜鳥難度。然而從石墨粉碎到原料配比,炭筆廠又有足夠的技術改進空間,可以讓見習管理者感覺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和必須性。
朱慈烺將這個手工廠放在萊州,而不是石墨出產地,也正是為了儘量抽出時間為管理者們灌輸後世企業管理概念。他甚至要求萊州府、掖縣和附近州縣的官員儘量到場。從企業管理中學習行政管理。
“這炭筆,假設能讓一個白丁提前三天完成丁等文化教育,他就可以提前三天出任登記員的工作。一個人三天能夠完成的工作量或許不大,但十個人呢?一百個人呢?我們現在直隸的登萊二府將近二百萬人!這三天還可以等閒視之麼?這還只是社會活動中的一環,如果算上在工作中提高的效率,更是可觀。諸位。小小一支炭筆就是如此,窺一斑豈能不知全豹?”
能跟在朱慈烺身邊的都是“懂事”的人,無論是否內心中真的深刻意識到提高效率的重要性,起碼都知道這就是自己的工作方向,有幾個激靈的,已經掏出自己的炭筆和小冊子,將皇太子的訓話記錄下來。
對於這種工作態度,朱慈烺當然記在心裡,只等有個合適的機會就放出去歷練。東宮侍從室是早於侍衛營組建的機構。然而一直沒有侍衛營那般輝煌。固然有大環境的因素,根本原因卻是侍從室首先是個篩選機構,選出朱慈烺認可的可造之材;其次是個教育機構,灌輸朱慈烺的工作理念和習慣;最後才是輔助機構,幫助朱慈烺處理文案和財務事宜。
所以在侍從室,能看到有人來了就走,有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