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宣佈道:“所以日後各宗族族譜,與宗子、宗人、宗親姓名都存檔在官府。每有宗親大會,親民官該攜此宗文卷與會,另以村老、農老、教官,及外姓老人三位併為董正,以免有仗勢欺人之事!”(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求月票~~~保三爭二啊!~~可是後面的大神們追得很緊啊~!
五一四章 宣威佈德民大悅(十五)
誠如顏之推說的“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少年時候的習慣甚至會影響人終身。朱慈烺在讀書的時候就是學霸一類的人物,很自然地沾染上了“權威崇拜”的習慣。這使得他對明朝,以及明朝社會並不抱有太大的好感。
朱慈烺對宗族的認識,很多來自於魯迅的小說。然而真正走入百姓之間看一看,與身邊飽受“宗法大山”壓制的人民交流之後,朱慈烺卻沒有發現禮法在吃人。而那些出現“吃人”現象的地方,恰恰是因為禮法不被尊重。
因為這樣的矛盾,讓朱慈烺仔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歷史與文學知識,加上這些年來的見聞,總算找到了另外的可能性。
宗族宗法社會本身具有政治和法治兩重屬性,是對皇權的補充。自己一直糾結的問題,如果細細分析,其實是如何保有其政治屬性而擊碎其法治屬性。
在新文化運動對宗法社會的戰爭中,新興的公民思想要擊潰故有臣民思想,顛覆傳統道德和其價值觀。故而在魯迅等人眼中,歷史書裡滿篇都在吃人,字裡行間都是血跡。這些干將們註定要擊碎宗法社會政治和法治的雙重屬性,宣揚自己的價值觀,並將之根植於天下百姓的頭腦中——所謂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