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走漏風聲,顧曉曉將處理賤民之事交給了左琳,她對靜王忠心耿耿。辦事能力又強,顧曉曉打算將她培養為左膀右臂。
虞美人和蘇美人打發出去後。府中清淨了不少,後院中其他夫侍熄了爭寵的心思,安安分分的待在宅裡,生怕被靜王嫁出去。
這讓顧曉曉更疑惑了,她將虞美人和蘇美人嫁人後,派人盯著他們,觀察是否有人和他們進行聯絡,遲遲沒有異常情況出現。兩個人哭鬧了一段日子後,也就習慣了外面的生活。
越是如此,顧曉曉就越不安,她總覺得背後潛伏著陰謀。
皇長女和皇三女被關了禁閉,只剩陽瓊玉一人聽政,她在朝堂上一枝獨秀,受到了不少讚譽。
先前陽瓊華提出降丁口稅增加農業稅提供商人地位的建議,引起了軒然大波,激進派和守舊派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清和帝擔心事態脫離控制,所以才會在兩個女兒鬧出醜聞時,順勢將一向寵愛的陽瓊華關禁閉。她對陽瓊華的寵愛建立在她對皇位沒有威脅的前提下,無論老二還是老三,都讓她產生危機意識。
在沒有衰老之前,清和帝不想龍椅動搖,她的權威受到挑戰。
陽瓊華在朝堂上銷聲匿跡了一個月,改革派的聲音終於弱了下來,朝堂又恢復了平靜。但是陽瓊玉在朝堂中的發言越來越有影響力,清和帝敏感發現,她這個女兒不容小覷,她在朝堂中已經有不少勢力了。
為了阻止陽瓊玉獨自做大,清和帝當機立斷,下令只要陽瓊華和陽瓊晚抄完三十遍《孝經》便可重返朝堂。
經此一個月,之前因從榕鬧出的風浪平息了不少,兩位皇女畢竟是天之驕女,也沒人敢因此事就將兩人貶斥的一文不值。
顧曉曉在這一個月中,隔三差五的溜出去一下,給位於京郊的賤民上思想課,同時也給府中護衛上課,拿出現代資訊轟炸的架勢,扭轉著她們的固有思維。
為了讓賤民有抗爭意識,顧曉曉派人教她們簡單的文字,還替他們起了正經的名字,同時許諾只要絕對忠誠於她,就可以擺脫賤民的身份。
生為賤民,她們從未想過有生之年能擺脫這個屈辱的身份。顧曉曉的話富有誘惑力,但她們不敢相信,害怕這是另一場貴人的遊戲。
害怕當她們真的相信時,對方殘酷的宣佈這只是一個笑話。
顧曉曉不急,她每次出現在農莊上時,都會發現那些剛開始唯唯諾諾的賤民,她們在改在變。只要有變化就好,顧曉曉陸續又買回來了一些賤民,因為她發現,這些被受人鄙視的人,來自全國各地。
這意味著什麼,從她們身上能獲取全國各地,底層人民的生活。
這時代的人安土重遷,平民百姓鮮少會千里迢迢的遷徙到京城。商人雖然四處奔走,但他們重利,忠心上難以保障。
顧曉曉憑著異於常人的眼光,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機會。賤民分佈在全國各地,數量相對龐大。如果能將這些人招攬在手中,將來奪位就多了一些籌碼。
接到清和帝的詔令,顧曉曉將下人代筆的《孝經》交了上去。和陽瓊華同天返回了朝堂。
陽瓊晚聽政有一定年月,但對顧曉曉來說這卻是頭一次。陽瓊華被分到吏部當值,陽瓊玉在禮部,陽瓊玉則分到了兵部。
相比之下,禮部在朝中最無關輕重,但陽瓊玉偏偏是三位皇女中混的最好的,顧曉曉以局外人的身份評鑑。若她是朝臣三選一的話,同樣會選陽瓊玉進行支援。
陽瓊華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雖然有些的確有利國計民生。但卻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一個改革派的儲君,對於朝臣們來說並非好事,她們最想要的是穩定。
皇三女醉心於兵法對朝政沒有興趣,性格又有些偏激。朝中有支援她的人。但看好她登基稱帝的人卻不多。
在這種情形下博學多識中規中矩的陽瓊玉,就顯得格外突出了。
顧曉曉與陽瓊玉的第一次相見,發生在太極宮外的漢白玉橋上。陽瓊玉皇女雍容華貴皇女朝服,手持玉笏英姿颯爽,氣質溫潤如玉,在見她顧曉曉和陽瓊華時,關切問好表達思念擔憂之情。
陽瓊華見到顧曉曉時橫眉冷對,與陽瓊玉說話時言語隨和。關係較為親密。
以前的陽瓊晚與大皇女交惡,與二皇女關係卻是不錯。顧曉曉對陽瓊玉為人一清二楚,自然不會如從前那般熱絡。
“馬上就要早朝了,多謝二姐關心。”
顧曉曉捧著玉笏,身子站的筆直,目光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