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1部分

前;英國經濟學家格雷欣提出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的時候就開始討論貨幣幣值的問題了,甚至於德國的西美爾還把貨幣問題提高到哲學的角度,這麼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各種理論也層出不窮,所有具體該怎麼說,誰也說不清楚。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稱為金本位體制。這種狀況從15、16世紀。世界上出現紙幣開始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那時候,那個國家的黃金多,那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銀行券、紙幣。事實上當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哪個國家的能源多,那個國家的貨幣也會變得比較值錢,中東那些產油國的貨幣幣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固定,約定其兌換率為1盎司黃金兌換28美元。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回覆,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

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