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受害者的姿態出兵阿富汗攻陷了伊拉克,為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亞洲拉開了序幕。
當然,最後一個懷疑已經可以被解開了,如此這一次的恐怖襲擊真的是拉登所策劃,那美國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對待自己。那不是一棟普通的大樓,而是將美國所有象徵性的東西都進行了毀滅打擊。如果還有類似的言論出來,除了別有用心之心故意禍水東引之外,剩下的就是一些人云亦云的腦殘了。
然而,前面的疑點,卻需要美國自己來解開。到底拉登是怎麼死的?甚至可稱為,到底有沒有死!電視臺上,這個拉登到底是什麼人,真的是否正如現在這個拉登所說,一切都只是他所設計的騙局,為的就是謀劃這個規模空前的恐怖襲擊。
不過,此拉登一出,至少給國際局勢帶來了不少的緩和。美國這一系列的動作,已經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動盪,甚至有人開始渲染世界大戰的言論。或許。當有效的證據能夠證明中俄參與了此事,那大戰一場可能就無法避免了。
而此時。不管是美國的情報機構還是戰略分析部門,都在對這份影片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很多,但都直指一個事實,影片的拍攝時間,是在最近一段時間,很有可能就是在襲擊之後。但,畫面上的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呢?這個就連美國也都無法給出說明。
不管疑點有多少,有一件事美國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拉登已經死了。面對一個已經被自己確定死亡。但又死而復活的人,美國自然不會給予承認。就算影片畫面中的拉登是真的,美國也不會進行承認,因為它不可能打自己的臉。
所以,在影片放出的半個小時後,美國就非常迅速的給出回應:“此影片來源極其可疑,對於擊斃**一事,早已徹底定論。而此影片中的拉登,有諸多疑點。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想要藉助**的名稱,掩蓋襲擊的事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欲蓋彌彰。著實不可信。
同時,對於此事件的真正襲擊者,我們也會經過全方位的調查和取證。我們保證不誤會任何一個人,但也不會放過任何可疑的地方。”
美國的這個回應。並沒有出乎全世界的預料,不管事實如何。美國也都不會承認。這不管是放在哪一個國家身上,都是如此。
不過,接下來全世界就看到美國不少態度上的變化,不少地方的戰備開始降低了一定的等級,特別是在亞洲和歐洲方面。或許是為了儘可能的避免誤會,導致不好的局面發生,美國高調的動作,輕輕的降低了一點。但戰備並沒有減弱。
這是美國在向中俄表明了自己最新的態度,美國不想在中俄問題上製造過多的緊張氣氛。但也在告訴中俄,我現在很生氣,不要來招惹我。
而在中東和非洲,戰備級別依然是最高的一級紅色警報。這種場面下,誰要是敢有風吹草動,那必然會迎來狂風暴雨。
中俄兩國方面的反應,在國際上也給足了美國面子,該支援的支援,該送物資的送物資,該出面聲援也都沒有落下。在恐怖主義問題上,三個大國還是有一定的合作,至少出發點是差不多。
從911以來,大國關係過去十二年的演變呈現合作加強―分歧上升―合作加強―分歧上升的波浪式前進態勢。如今主要大國都在為各自未來的戰略優勢加緊謀劃戰略,調整內政外交,積極展開競爭。
一方面,主要大國都在著眼解決各自國內發展面臨的中長期重大問題,制定和推進各種帶有基礎性和結構性的計劃。另一方面,都在為爭取各自在國際和地區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而展開佈局,美國和歐盟圍繞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經濟治理方向,美國和俄羅斯圍繞中亞和中東歐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調整策略,中華、美國、日本、印度等根據亞太格局進行力量重組走向,不同層面的博弈都在交織發展,明顯增添了國際戰略格局變動的複雜程度。
這輪競爭和博弈的結局取決於哪個國家調整方向正確、調整速度快、率先調整到位、戰略和政策實施順暢有效。但所有這些戰略力量的變革、調整和聯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美國相關戰略舉措走向的牽動。
在可預見中,此次的恐怖襲擊,必然會給這個關係帶來新的變化。但到底是好還是壞,這就需要用時間來證明。
而目前,在**的問題上,各國對於美國如此不鹹不淡的回答,在預料之內,但都很不滿意。
第一個站出來不是中俄,而是英國,面對影響如此巨大的恐怖襲擊事件,英國希望能夠得到一個確定的答覆。北約可以與美國在反恐方面站在一起,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