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來說,不過就是舉手之勞,也不必冒大風險,為什麼就不能幫忙呢?
她細細想了想,有些猶豫地再次開口:“二伯父,我承認這件事是因為我看不慣那個土典史的做法,也覺得盤月月他們很可憐,才想幫他們一點小忙的。其實我們家並不會因為這樣就受到什麼損失呀?柳同知跟我們一向有往來,跟他捎句話,是多麼容易的事呀?後面的事甚至不用我們去做,他自己就知道該如何行事了。還有……我沒說要您公然違反百戶軍令,百戶所的人不是還在搜尋四姓十八家的行蹤嗎?那就是還沒動手了?只要在他們動手前,上頭下令他們停止,那他們就沒話可說了。該上報的事,我們也可以照舊上報,其他該做的事也做了,一切就等知州衙門與千戶所的決定,這樣也不行嗎?我只是……不想您上趕著去參加這種殺戮之事而已……”
章放微嘆一聲,正色對明鸞道:“你年紀還是太小了,雖有些小聰明,但終究比不得大人,考慮事情也不周全。首先,那些瑤民雖然有些冤枉,但這事兒歸根到底是他們一幫外來戶跟官圩本地的同族人產生的糾紛,他們敗了,只能流亡在外,這跟朝廷、跟官府毫不相干,無緣無故的,我們為何要幫他們?世上可憐的人多了,你想要行善事,不如先幫了漢人再說吧。”
明鸞抿抿嘴:“這事兒跟他們是不是瑤民沒關係,換了是漢人,到了我跟前,我也不會袖手旁觀的。是二伯父您將漢瑤之分看得太重了”
章放皺了皺眉,臉上略帶了兩分不悅之色:“難不成你覺得瑤民與我們漢人是一樣的麼?你可知道自大明開國以來,那些瑤民鬧了多少亂子?他們不服朝廷管教,事事與官府對著幹,你可知道有多少大明將士死在他們手上?為何官圩百戶所明知道四姓十八家的人受了委屈,也不願搭理?為何九市百戶所一聽說是流浪的瑤民,便要派兵圍剿?德慶各地的衛所不知跟瑤民打過多少仗了,心裡都憋著氣。就因為朝廷要安撫,各地衛所才忍住了。這四姓十八家的瑤民,先是公然與官兵械鬥,接著又擅自闖入官屬林場,若不給他們一點教訓,他們遲早會鬧出亂子來的。與其養虎為患,還不如早早解決了乾淨”
明鸞驚詫地看著他,想了想,早年確實有“瑤亂”之說,當初他們在廣州選擇去哪個千戶所時,還擔心過這種事,可到了德慶之後,也就是零星聽聞哪裡的瑤民跟官府起了衝突,都是小事件,壓根兒就沒鬧出大亂子,她也就沒當一回事,只是幾年下來,也對從前發生過的事有所耳聞。可是……瑤民與官府之間的爭鬥,誰對誰錯哪裡是分得清的?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理由,現在既然可以相安無事,為何還要再起衝突?四姓十八家在這件事上是受了委屈的,發生械鬥也是因為土典史一方先做了壞事,怎麼章放就把責任都推到受害一方身上了呢?
她嚅嚅地道:“至於麼?他們也沒幹什麼壞事,隨便撥塊地方給他們安頓下來就行了,知州衙門早有現成的措施,為什麼一定要趕盡殺絕?”
章放嘆了口氣,略放緩了神色:“三丫頭,你可知道德慶為何要設千戶所?”
明鸞看了看他:“因為有瑤亂啊。”
“那就是了。”章放道,“這裡的衛所是為防瑤亂而設,可如今朝廷為了安撫瑤民,已經無意再派兵圍剿了,那衛所的將士又該怎麼辦呢?沒有仗打,只靠屯田,他們哪裡有機會升遷?就象你二伯父我,這幾年拼死拼活練習刀箭,全百戶所也沒幾個人是我的對手,我又能讀會寫,精通兵法,卻只能做到小旗頭目。若沒有立功的機會,也許終此一生,都無法重振章家門楣”
明鸞瞪大了眼。二伯父說了半天,抬出一堆大道理來,最關鍵的其實就是這一項吧?因為“平亂”是軍功,那位百戶是想借那一百多條人命鋪就自己的青雲路呢而二伯父章放對此持贊成態度,也不過是想要沾光。這個答案太讓人失望了
章放沒有留意到明鸞神色間的變化,還在那裡苦口婆心:“早聽說萬千戶不知傍上了哪路靠山,很快就要升遷了,他的千戶之位便空了出來,底下幾個百戶誰不動心?姚百戶有這樣的好機會,豈能輕易放過?這種時候,誰擋了他的路,必會成為他的眼中釘。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也許我向柳同知進言,只是一句話的事,但事後一旦有風聲傳進姚百戶耳朵裡,他是絕不會放過我的。三丫頭,此事本不與我們相干,又對章家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又何必多事?”
明鸞深吸一口氣,覺得心底的情緒有些控制不住了,忍不住問:“二伯父,為了立功升遷,明知道那一百多條人命是冤枉的,也能下殺手,你良心上過得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