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4部分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半自動控制

希瑞克元首的腦子裡,從來都不缺乏性想法的,而且,他的每一個想法都是最佳的,最容易變成現實。

如果聽了希瑞克元首的想法,就會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希瑞克元首提出來的,都是利用現有技術就能解決的,就是那麼一個好點子,正是自己在研究中,費勁腦汁夢寐以求,卻始終找不到的。

聽到了希瑞克說有新的想法,在場的人都豎起了耳朵,至於卡萊默博士,更是直接就拿出了小本子,打算迅速地把希瑞克元首的想法記下來。

“使用操作杆,這只是我們的第一代導彈的作戰方式,第二代導彈,要必須能半自動控制,也就是說,射手的任務,就是瞄準目標,然後導彈就會按照射手指定的目標飛過去,導彈飛行的調整,完全是自動的。”

希瑞克提出來的這個目標,當然是所有技術人員都希望的。

後世的歷史也是如此,德國在二戰結束前完成了小紅帽反坦克導彈的研發,而到了戰後,出於對蘇聯的滾滾的裝甲洪流的害怕,歐洲各國都開始投入到反坦克導彈的研究中。

英國的“警惕”、瑞士/西德的“眼鏡蛇”、瑞典的“班塔姆”等等,其中,法國人研究的ss10/11是列裝最早也是最有影響的。

可以說,這第一代的導彈算是成功了,讓步兵可以遠距離地幹掉敵人的坦克,但是,美國卻放棄了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只是採購了一大批法國ss10/ss11導彈作為測試樣品。

這樣,讓作為民主國家的很多人都不高興了,當時就有不少議員指責陸軍“草率”的放棄了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

面對這種質疑,軍方的解決方法是邀請幾個叫的最歡的“刺頭議員”現場觀摩ss11發射,凡是觀摩過導彈試驗的人對導彈的印象會瞬間顛覆大倒胃口。

這東西,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與其說是導彈不如說是大號航模。操作手利用手搖桿來控制瞄準框使之鎖定目標,嚮導彈傳輸資料控制彈道,最終命中目標。這就是後世的人為控制無人機撞擊目標的方式。

在這幾十秒內,射手必須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稍不留神導彈就會脫離控制,因為高度很低,所以很容易掉落在地面上,同時,導彈發射時的煙霧與火焰會暴露射手的目標,還會影響射手的觀察。

實際飛行中,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是在做無規則的布朗運動,想要擊中目標,全靠運氣啊!

所以美國人對這個根本就不理睬,直接就跳過去搞半主動的了。

在二戰的這種技術條件下,採用操作杆控制那是符合這個時代的特色的,這也是希瑞克同意第一代的導彈進入部隊服役的原因。

但是這隻能是個鋪墊,最合適的方案,是搞出半自動的來!

半自動的意思就是在發射的過程中,射手依舊還得瞄準目標,一直到導彈命中,而全自動的,那就發射後不用管了,打出導彈去,人員就可以撤退。

現在希瑞克提出了半自動控制,如果能這樣的話,那當然是最好的了,只不過,這可能嗎?

在所有人的眼睛裡,這都是異想天開,只要瞄準目標,導彈就能按照自己的瞄準飛行,一切都由內部的裝置自己來調整?

就連卡萊默博士,也只敢在做夢的時候想想。

但是現在,希瑞克卻提出來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既然提出來了,那就一定有更具體的思路。

“大家想,對導彈來說,想要擊中目標,那得怎麼調整啊?”希瑞克提問道。

卡萊默當然最有發言權,他立刻說道:“當然是調整角度,讓導彈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航線上。”

射擊的過程,其實很簡單,就是使瞄準鏡、導彈和坦克三個點在一條直線上,這和打槍時,用缺口、準星與靶心三點成一線瞄準的道理是一樣的,即重合在瞄準線上。

如果導彈偏離了瞄準線,射手就操縱控制器上的手柄,讓導彈轉變角度,回到瞄準線上。

“對,就是調整角度。”希瑞克說道:“我們在導彈尾部,增加一個紅外線發射裝置,在我們的控制檯上,多一個接收裝置,共同組成一個紅外測角儀,這樣就可以在導彈飛行的過程中,自動測出導彈偏離瞄準線的角度。”

半自動的導彈,最關鍵的就是紅外測角儀,隨著德國電子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大量地生產電晶體,效能特別穩定,這樣,新的自動控制電路,那也是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