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瞬之間廣州易手的窘境,留守的**黨要員汪精衛和馬君武急忙前往惠州面見陳炯明,討個說法,陳炯明當即表示:“我為了黨誼和人格起見,絕對不會反對中山先生,對於部下行動亦必負完全責任。”汪馬二人將陳的態度報告給了孫孫逸仙。
這麼多部隊集聚廣州周圍,剎那間就弄的雞飛狗跳,人心惶惶,這還不算,葉舉部還每天跑財政部找財政部長廖仲愷鬧餉,為了北伐,總統府也的確是暗中剋扣了不少。手裡沒錢的廖仲愷不勝其擾,請孫逸仙暫時回廣州,鎮懾一下,否則這麼鬧下去,成何體統啊。胡漢民則力勸孫逸仙千萬不要回去:“太危險了,如果陳炯明和你翻臉,後果不堪設想。”
孫逸仙考慮再三後認為,一來從彙報中陳的態度看,陳炯明不會撕破臉皮,二來他認為在陳不翻臉的情況下,憑藉他大總統的身份,可以震懾一下無法無天的葉舉,如果能將事件暫時平息下去,則可保證北伐軍士氣不受影響,因此孫中山安排胡漢民留在韶關,自己帶親隨衛隊回返廣州。
回返廣州前,5月27日孫逸仙下令:“陳炯明以陸軍總長辦理兩廣軍務,所有兩廣軍隊悉歸節制調遣”,這道命令實際是恢復陳炯明廣東司令的職務,意思很清楚:我恢復你的權力了,你應該利用你的權力命令你的手下撤軍。
老早就憋了一肚子氣的陳炯明對這一任命不置可否,只是說:“你放心吧,我已經讓葉退兵了。”可問題是,現在陳炯明根本就已經控制不住下面的軍隊了。北伐軍的做法,分明不是打臉,而是穿著鞋子往粵軍臉上踩,這事擱在誰身上能忍啊?
孫逸仙到廣州後,本想召見葉舉等高階軍官,請他們顧全大局,撤回防地,結果葉舉早在頭一天就已離開廣州去了石龍,留下一群中下級軍官。孫逸仙不是直屬的長官,根本就指派不動,急忙連發三封電報給在惠州的陳炯明,大發雷霆:“這些兵大頭都是你的手下,你小子倒是過來好好管教一下嘛”
陳炯明卻很直接,回覆說:“我不回去,此時回去,豈不讓人誤解。”
孫逸仙可氣壞了,以己度人,他內心的想法就是:“你丫的裝什麼好人,葉舉就是你調來的”可他也沒想過,自己讓廖仲愷截了石井兵工廠的軍火供給,還斷了糧餉,葉舉要是再不反,他的部下也會把他幹掉起來造反了。
說起來,葉舉還算是很剋制的了,對於屬下的約束也還算成功。要不然,孫逸仙根本就不可能活著離開廣州城。那幾萬北伐軍和什麼大本營遊擊部隊之類的雜魚,能夠和身經百戰的粵軍主力對抗?即使是以後的黃埔系,也未必有這個口氣。
孫逸仙回到廣州十幾天,陳炯明、葉舉避而不見,城中混亂局面有增無減,可是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6月11日,徐世昌下臺,黎元洪覆任總統,老國會恢復了,這樣一來,使得孫中山這個大總統的合法性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北伐的唯一藉口都沒了,陷入了名不正言不順的死地。
正因為諸事不順,心胸本就不寬的孫逸仙看著陳炯明就越是不順眼,還放出狠話要讓“陳家軍盡為泥粉”。其實從這裡就看出來了,幹大事而惜身,貪小利而忘義,不懂得審時度勢,透視人心,全在這個心懷野望的梟雄身上展露出來了。
原本這個時候該說些好話,大家和和氣氣的商量一番,探討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葉舉和陳炯明原本就不是喜歡搞事的人,況且這裡是廣東,在自己的地盤上,他們是絕對不希望起戰亂的。可全部為孫逸仙的剛愎自用給毀了,你孫大炮這樣口出狂言,葉舉就是想和解,他的部下也不可能答應。
說野心,孫逸仙無疑是有的,但要真論本事,就未必了。從辛亥到現在,一次成功的經歷有沒有?孫逸仙簡直是民國史上最典型的長敗不勝,屢戰屢敗,如果不是屢敗屢戰的性格,加上蘇俄與日本的暗助,**黨早就在這種“英明”的領導下灰飛湮滅了。
隨後的事情,就是互相之間的炮轟了。北伐的事業,南方的建設,都在這“大炮”轟鳴之下化為泡影。
真要論才幹和心智,劉進洋更在意眼前的這位男子。眼光和才智,都是一時之英豪,而且也有著作為領導者的魅力所在。如果不是加入了古文會,在立場和態度上已經站著非常高的位置,說不定自己還真的會願意追隨於這樣一個領袖吧。
劉進洋這樣想著,臉上卻是淡然的微笑,時至今日,他也從鍾泱身上學來了一絲從容不迫的心態。雖說是來和姜瑞元進行初步的接觸,甚至是示好,但在本質上,他認為這只是一種投資。故而能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