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艦隻的生產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至少要等到1929年的下半年,才會有新的戰艦下水,而在這將近四個月的空當期裡,華聯必須避免戰艦的大量損失。一旦失去其中的主力巡洋艦,就意味著華聯海軍實力的大幅度削弱。
“情報分析如何了?日本海軍有沒有介入本次戰事的可能?”**黨那幾搜繼承於前清時期的軍艦,鍾泱自然可以無視其存在,可依舊要考慮日本人的態度。
現在就和日本火拼是很虧本的事情,哪怕擁有反艦導彈,也不可能在強大的日本海軍面前輕易取勝。還要顧忌列強國家的情緒,一旦暴露了不可示人的技術秘密,華聯很可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眾矢之的。
“臺灣的大規模動亂讓日本海軍無暇分身,從安插在日本的情報人員那裡,我們也得知日本的海軍還在太平洋上與美國較勁,參與干涉我們的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安排一些有著日本國籍身份的間諜,對於地宮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過困難的事情。況且這個計劃早在1922年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周華甚至還沒有全面接掌地宮的管理權。
“那好,元首先生,接下來的軍事指揮就交給了。”鍾泱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李萬盛,他才是華聯的政府元首,更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在戰爭時期,擁有著憲法賦予的獨斷權力。
“我明白了,請諸君放心。”雖然貴為元首,但在古文會的核心會議裡,李萬盛也不敢有絲毫的跋扈之態。況且軍事命令也只是一個戰略上的構想,具體細節則需要軍方本部大本營自行制定。
1929年3月10日,中國東南海域上的萬頃波濤在西北風的吹拂下,泛著排排雪白的浪花湧進臺灣海峽。
一望無垠的海面上,一支龐大的艦隊正由南向北逆風疾馳,繡著蒼龍之首的旗幟瘋狂地扭動著身子,發出聲嘶力竭的呼喇喇的響聲。
艦隊司令許江文佇立在甲板上,身邊圍著一大群隨從和艦長。他緊鎖雙眉,腦海裡浮現出就在不遠處的廈門。
除了二十一艘主力戰艦,還有三艘中型運兵船,裝載著兩萬四千名海軍陸戰隊計程車兵。運兵船上還有可以搭乘三十人和一定軍事物資的小型運兵快艇。
這次的作戰任務,可不僅僅是海上作戰,還包含著尋找登陸點,在漫長的海岸線上撕裂**軍的防禦網。
七艘導彈巡洋艦,都是九千八百噸左右,艦首有著兩門前後分列的155mm的主炮,還有6們127mm的副炮。其中有三艘是從英國訂購而來,回國後在船塢裡進行過改裝,配備上了帶著傾斜角度的導彈發射架。
許江文其實並不怎麼擔心,根據戰前的計劃,本次第一艦隊的主要作戰任務是為運兵機動艦隊護航,對岸火力壓制,威懾敵方驅逐艦艦隊及對艦火力壓制。
對手的海軍實力也是不值一提,區區十幾艘老掉牙的鐵甲艦,配上幾艘十年前建造的軍艦,根本不足以構成威脅。
在設計之初,巡洋艦就是主要用於遠洋作戰,具有較強獨立作戰能力和指揮職能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而華聯的導彈巡洋艦更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可以在在遠洋活動的中型水面艦艇。
九千八百噸的身軀,橫崗在艦隊的前方,微微指向蒼穹的導彈發射架,更是散發著凜冽的寒光。這種武器在這次海戰之中,並不打算使用,主要是怕被日本人認出來,畢竟高雄港外海軍艦隊的失敗,依舊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也使得日本成為了海軍強國中的笑柄,世界上還沒出現過強國海軍輸給沒有海軍的**武裝的這種先例。比起當初的輸給只有木頭船的滿清的義大利人,日本人在高雄可謂是丟足了臉。
蛇級輕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
按照華聯海軍的十年建設計劃綱要,它的主要任務是為未來的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其實在1922年限制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後,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受到了嚴格限制。
為了不違反條約規定,各國開始發展輕巡洋艦。這種巡洋艦噸位在10000噸以下,航速很快,可以達到35節,艦上裝有6—12門主炮,口徑在127—133毫米左右。另外,裝有8—12門127毫米以下的副炮和幾十門小口徑炮,
許多輕巡洋艦同時配有魚雷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