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案例直接成為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教案之一!在這次轉型裡面。富士公司把原來單純的感光化學膠片支柱發展成了“檔案處理”、“資訊事業”和“影像事業”三條腿。其中的“檔案處理”就是各種印表機或者是辦公用的裝置,而“資訊事業”則是包括了醫療裝置、生命科學和化妝品部門還有什麼印刷系統以及平板顯示器的顯示屏偏光膜生產部門等等,而原來的膠片領域和妄圖想發展的數碼相機領域那隻佔了後來改組後的富士集團19%的營業額,而81%的營業額都是新轉進的業務帶來的!
既然有了富士集團的這個珠玉在前,那賈鴻漸也開始覺得可以試著吃掉國內三家效益很不怎麼樣的膠片企業,然後甚至可以聯合上蜀川的那個紅林儀器廠。這樣又有了光學基礎還有化學基礎,弄個“小護士”之類的化妝品集團出來也不是不可能嘛!
要知道中國市場上的本土化妝品品牌小護士也只是創立於1992年。歷史上據著名市場調查公司AC尼爾森的調查統計,小護士的品牌認知度高達99%,2003年的市場份額達4。6%,是中國第三大護膚品牌。這樣的一個公司在被歐萊雅給收購的時候,歐萊雅背後所下的判斷是什麼?當時歐萊雅據說是覺得之前中國市場上的三大化妝品品牌比如大寶之類的,缺乏一個專業的營銷理念,就是說連大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