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們這一段時間上馬了微電子公司和汽車公司。尤其是微電子專案,這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多少錢砸進去都聽不見一個響動的,我們現在缺錢缺得厲害呢。”
“你們的微電子專案不是已經投產了嗎?我聽說你們的第一批晶片馬上就要問世了。”黃崗詫異道。
林振華道:“只能說是我們的一期工程投產了,我們還有二期、三期,這都是需要大筆資金投入的,所以,我們還真有點事情想麻煩計委幫我們解決一下。”
“什麼事情?”黃崗問道。
“我們想上市。”林振華說道。(未完待續。。)
666 上市
在當下的中國,像漢華這樣規模龐大而又沒有上市的公司,已經非常罕見了,這不得不說是全民對“上市”二字存在誤解的結果,是股市畸形發展的一個表現。{友上傳更新}
按照企業管理理論來說,股市是一個配置生產資源的場所,這種生產資源包括資金,還包括管理。企業上市,是為了解決企業生產資本不足的問題,在吸引公眾資金的同時,企業還需要接受公眾的監督,向股東讓渡出一部分控制權和利潤。
對於企業來說,是否選擇上市,要看企業本身是否缺乏資金,是否無法從其他的渠道獲得資金,以及是否願意讓渡出這部分控制權以及利潤。如果企業本身資金比較充裕,而企業原來的所有者又希望能夠保持自己對企業的控制權,並且不願意讓別人來分享企業的利潤,那麼就完全沒有必要選擇上市。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有很多大公司就是一直選擇不上市的。例如美國的科氏公司,據稱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年產值高達500億美元,從事包括原油開採、煉化、貿易、管道運輸、農業和畜牧業、金融服務、道路瀝青等方面的業務,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科氏公司在擴充套件業務的時候,一直都是使用自己家族的資金,而不從資本市場上融資。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是融資的規模受到了一些影響,但公司所有的利潤不再需要與其他投資者進行分配,最終形成的積累反而會更多。
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上市公司幾乎沒有向股東分紅的義務,而股東大會這樣一個決策和監督機制,也形同虛設,這就使得上市公司可以坐享從市場上籌措到的資金,而無須付出任何代價。在這樣一種氛圍下。企業上市就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圈錢行為,企業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要上市的問題,上市與否,只是取決於能不能獲得上市的資格。
林振華是一個搞技術出身的人。做事是頗為嚴謹的。在他的心目中,如果公司要上市,就必須嚴格地遵循上市公司的規則,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企業的利潤應當拿出來分紅,讓股東享受到投資的收益。**!。*像其他公司那樣巧立名目截留股東紅利的作法,林振華是做不出來的。
但這樣一來。企業的發展就要受到影響了。漢華這些年一直都是把大多數的利潤重新投入生產,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作為一家非上市的公司,這樣做無可厚非,畢竟林振華自己是企業最大的股東,而代表國家持有股份的江南省經委也支援這樣一種做法。兩個最大的股東意見一致了,別人也無話可說。
如果漢華上市,情況就不同了,再這樣把利潤都留下來用於擴大再生產。對於廣大中小股東來說是不公平的。用曾經流行一時的委託代理理論來解釋,小股東把決策權委託給了控股股東,控股股東出於追求自己控制權最大化的動機。就會拒絕分紅,因為這樣可以把更多的錢留在自己手上使用,而這就屬於代理人損害委託人利益的行為了。
這些理論上的說法,林振華當然是不懂的,即便是MBA出身的項哲,對此也知之甚少。不過他們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就是認為漢華暫時還不到需要上市融資的地步,如果學著其他公司那樣去“圈錢”,未免與他們的價值觀有所衝突。
就這樣,漢華集團一直做到了年產值200億美元的規模。在國內已經是首屈一指了,卻仍然是一家非上市公司,這件事一直都被各家大學的磚家教授們拿來作為教學時的反面案例。據磚家們分析,漢華沒有上市的原因有二種可能,其一是漢華的領導層有小農意識,不懂得資本市場運作;其二則是證券監管部門從中作祟。故意不讓漢華上市。對於後一種說法,不時有記者去向證監會求證,弄得證監會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如今,從林振華的嘴裡,終於吐出了“上市”二字,這可讓黃崗好生驚訝了。
“怎麼,林總,你們集團對投資克拉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