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的守衛,諸葛瑾只好無奈地打消了營救他們的念頭。
在談判期間,諸葛瑾果然多次懇求這個在蜀國做丞相的二弟,希望他能在蜀國小皇帝面前美言幾句,減少東吳供應的糧餉數量。
諸葛亮做足了姿態,起初是面露難色,後來是半推半就,在一次喝多了之後表現得有點“失態”,回憶起小時候三兄弟的生活點滴,述說著兄弟之情,傾訴著三兄弟離別這麼多年的想念之情,最後拍著胸口說,打虎不離親兄弟,兄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兄弟完成這次出使任務。
於是,東吳使團和蜀漢的談判代表(也就是諸葛亮),就是在這種友好的氛圍下,親切、熱烈地進行了多次的磋商,期間自然需要各自請示自己的主公,為了能從成都到建業快速傳遞訊息,蜀國甚至動用了成都到荊州之間的飛鴿傳書通道幫助吳國傳信。
整整一個月後,談判結果終於出來了,兩國終於簽訂了盟約。各位看官可不要覺得這個時間很長,其實已經算快了,時間主要消耗在諸葛瑾和東吳朝廷的通訊方面。畢竟最後能拍板的還是東吳朝堂,還是孫權。
盟約的結果是:兩國聯盟伐曹,首先,兩國共同發表一封伐曹檄文,這是必須的,這樣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取得大義的名分。這年頭,幹什麼事情都需要大義的名分,類似於後世那種“高舉什麼什麼的大旗”、“在什麼什麼主義的指導下”之類的說法。
然後是,由蜀漢出兵伐曹,東吳則負責討伐山越蠻夷,為蜀漢創造一個安定團結的北伐大後方環境。這一段純粹是為東吳而設的遮醜布。
東吳在他們自己地盤討伐山越族,至於他們真的打還是假的打,出多少人去打都是他們自己說了算的事,根本沒有人能管得著。
第三點:鑑於蜀國經濟困難,出於雙方應當友好互助的原則,東吳發揮國際主義精神,支援蜀國一批糧餉,其中包括糧食三十萬石、銅錢一百二十萬貫(或同等價值的金銀)、鹽巴五千石。
用這種理由送糧餉給蜀漢,這還是屬於東吳人的遮醜布之一,他們提出要在理由上說得冠冕堂皇一點,不能讓人覺得東吳是在賠款割地。於是,劉厚對於是什麼名堂毫不在意,他只要能得到實惠就行了。
至於支付的糧餉和鹽巴數量,降到了劉厚最初提出時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是這段時間雙方持續不懈地磋商出來的結果了。
三國混戰多年,民生凋敝,東吳人其實也很困難,能拿出這麼點東西出來送給蜀國已經是極限了,再多他們就要和蜀國拼命了,所以,雖然對這麼少物資不是很滿意,劉厚在最後也只得不情不願地簽了這份合約。
蜀國的部隊早已經改編完畢,現在正在日夜加緊操練,積極備戰,糧草、武器彈藥、器甲等各種戰爭物資也由各地陸續轉運到成都。
小皇帝雖然剛奪回皇位,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手中掌握著一支遠超這個時代任何一支軍隊的強軍。在見識了他只用了短短時間就將固若金湯的成都奪下來的手段之後,再沒有人敢小覷了他的威勢。
即使他當政後,並沒有對舊官吏大肆清洗,沒有使用大規模的血腥流血手段控制朝政,但在所有官員心目中,這個小皇帝的威勢並不弱於其父劉備,這是建立在小皇帝的赫赫戰功基礎上的。
沒有人相信能夠擊潰數十萬東吳軍隊、攻城掠地無數的小皇帝不敢殺人、殺起人來會手軟,問題在於他想不想殺而已。
“殺伐果斷”就是這段時間在官員中流傳的對劉厚的評價。劉厚不知道自己無意間流露出來的殺氣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可能是他這段日子一直在策劃攻伐魏國,所以殺氣經常有意無意地就洩露了出來。
皇帝經常龍軀一震,霸氣外露,這個時候所有的官員都夾著尾巴做人,特別是那些之前投靠過許靖和吳懿的官員,更是大氣都不敢透一下,只管埋頭做事。
所有官員都不敢懈怠,整個蜀國高速運轉著,無論是各級官吏還是民間百姓,都動員了起來,積極備戰,一片戰爭的陰雲籠罩著成都,籠罩著整個蜀國。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字之差
第一百一十三章一字之差
“這,這……”諸葛瑾心念急轉,他知道這個時候是不能說大話了,如果說大話誑騙眼前的小皇帝,萬一到時候他帶兵到了荊州後,發現自己受騙了,東吳並沒有出兵一道伐曹,他一怒之下調轉槍口轉而攻吳那就壞事了,那樣自己豈不是會成為了吳國的千古罪人?
想到這裡,諸葛瑾只得老老實實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