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淺薄,見識不廣。後來在孫權的勸導之下才開始發奮學習。
雖然他很努力,收穫也很大,但是他畢竟已經成年,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機,他再勤奮學到的東西也很有限。所以他始終也難成為一流的名將。
當然,原來歷史上,他因為“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城,致使關公北伐失敗的事件,成為天下聞名的人物,雖然計策其實是陸遜出的,不過他始終是執行者,所以功勞還是歸在他身上的。但是在這個時空,他不但偷襲荊州失敗,還被劉厚給罵死,徒留笑柄而已。
到了陸遜接任大都督,本來以陸遜之才的確可以媲美周瑜。陸遜不但在“白衣渡江”事件出謀劃策,還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打敗了劉備的八十萬大軍,可謂大放異彩。
但是,在這個時空,他率兵和劉厚三番五次交戰均以慘敗告終。東吳朝堂以及東吳軍中上下均已經對他失去了信心。所謂的信心與信任,是建立在一次次的勝利前提下的,如果老打敗仗,任你說得天花龍鳳也沒有人再信你,因為事實勝於雄辯。
環顧東吳朝堂上下,老將們老的老,死的死,小一輩們都還沒長成,還不能擔當重任,東吳竟然和曹魏一樣,面臨著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唯一會打仗的陸遜也被打得沒了脾氣,這個時候,還有誰能帶兵抵禦蜀國大軍?
而且更嚴重的問題是,就算有名將,現在也沒有士兵給他帶了。現在東吳國內國力空虛,這個空虛不僅指財物糧秣方面,也包括兵力方面。連番大戰下來,東吳的兵力幾乎給劉厚的hong軍打光了,之前去攻打荊州的那二十萬水軍幾乎已經是東吳最後的兵力了,這種時候,讓東吳朝廷還能從哪裡抽調兵馬過來打仗?
第二百六十九章 鐵鎖橫江
第二百六十九章鐵鎖橫江
張昭和顧雍各抒己見,爭論了半天也沒爭論出個所以然來。缺乏了一個強而有威信的人作為裁判,這樣的爭論永遠也得不出結果。可惜,一言九鼎能做裁判的孫權已經起不來了,而且可能是永遠也起不來。
本來,像周瑜這樣的強勢大都督也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勉強也能做這個裁判。可惜周瑜之後東吳再沒有大都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指沒了這個官職,而是在人們心目中,除了周瑜,誰也沒有資格做東吳的大都督。
陸遜本來是夠資格的,可惜被毀人不倦的劉厚將他徹底打落凡塵,毀得不能再毀了。更何況,他並不在場。陸遜現在在夏口水軍大營中正焦頭爛額的,前線水軍大敗,逃回來的船隻、人馬不足一成,他要安頓這些潰兵,還要想辦法防範關公乘勝追擊殺到水軍大營,現在的他根本無法回去參與那些朝堂爭論。
隨著四支兵馬被派出去抵擋南、中、北三個方向的蜀軍,陸遜手頭上的兵力已經枯竭,剛逃回來的殘兵敗將是暫時無法用的,而夏口水軍大營只剩下五千士卒。雖然這五千人是東吳水軍精銳中的精銳,個個都是可以以一當五的好漢,但是人數實在太少了,這麼點人還不夠人家填牙縫的。
如果還是以前那種舊式部隊之間的對抗,陸遜還沒那麼絕望,自己手上有著這五千精銳,再配合自己的奇謀妙策,即使敵軍有多於己幾倍的兵力,也未嘗不可以一搏。
可是偏偏對手是攻擊力遠超這個時代新式軍隊,很多東西完全超出陸遜的想象,這樣的部隊,自己要有幾倍於對方的兵力才敢與之交手,現在反過來,敵人兵力是己方的幾倍,這仗還怎麼打?
陸遜冥思苦想了一天一夜,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想到的辦法就是“鐵鎖橫江”,即用鐵鏈橫在江面上,攔住上游過來的船隻。這一計策在原歷史上是在三國後期,確切地說是蜀國滅亡後,東吳將領吳彥發明的。
既然吳彥能想到這種方法,絕頂聰明的陸遜怎麼可能想不到,以前沒想到不過是那時候不需要而已。以前東吳水軍一直處於進攻的態勢,哪裡需要想這種防禦方法。現在情況窘迫,不得已之下,陸遜提前將這一策略想了出來。
陸遜之所以能想到這一策略,也是受了拉漁網防水雷的做法啟發。他心想,既然用簡單廉價的漁網就能阻擋蜀軍水雷的襲擊,那麼是不是也能用類似的方法阻擋他們的船隻順流而下呢?
他一開始想到的是用繩索,用一條堅韌的繩索橫貫在大江上,就可以勒住下來的船隻。後來轉念一想,現在的艦船都是巨無霸,什麼樣的繩索才能勒得住這樣的巨無霸而不會斷掉呢?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還要經得起破壞,蜀軍要是發現船隻受阻,一定會派人下來查探原因。
當他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