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司馬懿無心造反,根本無需他來壓服,等到司馬炎造反時,他早不知道埋在那個陵墓中腐爛了,到了他的兒子或孫子繼位,這種生於深宮、沒上過戰場的小皇帝,有威望、有能力壓服得住司馬炎嗎?
扯遠了,言歸正傳,劉厚既然還想好好用一用司馬懿,現在就要處理好他的情緒,以免他的親族被屠殺,導致他心理變態,仇視社會。於是,他決定做點什麼以繼續瞞騙曹丕。他很快就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效仿蔣幹盜書的橋段,設計一個局來騙一騙曹丕。
想到這裡,劉厚興沖沖地將三個臭皮匠和司馬懿召來,向他們說要效仿蔣幹盜書的故事,實行反間計進一步瞞騙曹丕。
誰知道四人聽完劉厚說的故事後面面相覷,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劉厚一愣,赤壁之戰離現在只有十幾年啊,這些人不可能這麼快就忘了吧?就算時間太長,但是,這可是個流傳千年的故事啊,自己這個半拉子的知識分子都聽過,眼前四位飽讀詩書的大儒沒聽過?
劉厚皺著眉頭想了半天,終於明白怎麼回事了,大概蔣幹盜書這個故事也不是什麼真事,而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或者是羅貫中杜撰的,或者是其他什麼人創造的民間故事被羅貫中收入《三國演義》中。
自己這個不讀史書,以為看了本小說就天下無敵的偽文人又一次將演義當史實鬧了個大笑話。不得已,劉厚只好將自己知道的蔣幹盜書故事講給四人聽。
蔣幹盜書是一個標準的反間計橋段。演義中的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紮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
東吳都督周瑜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幹,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
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幹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
蔣幹盜到書信後,連夜逃回曹營,獻書於曹操,曹操大怒,當場斬殺了蔡瑁、張允,另換了兩個水軍都督。結果,赤壁一戰,曹操失去了兩個熟悉水軍的都督,最終水軍一敗塗地。
劉厚講述完故事後,四人沉寂了很久,最後還是郭攸之先開口,他道:“赤壁之戰時,微臣尚年幼,還沒機會到先帝麾下效力,所以沒聽過這件事。
這個故事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反間計題材,不過微臣擔心,既然這個故事發生在曹孟德身上,魏國朝廷現在還有些跟隨他征戰南北的老臣。
他們會不會還記得當年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既然當年曹軍在這件事情上吃了那麼大的虧,那當再次發生類似事件時,他們會不會警惕,甚至識破這個計策。”
聽到郭攸之這麼一說,劉厚也皺起眉頭了,俗話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既然魏國人在這方面吃過虧,還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虧,那他們一定印象深刻,一定還會有人記得,如果還強行實行這個計策,很可能會弄巧成拙。
第二百一十八章 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第二百一十八章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一直沒開口的司馬懿正在感動中,因為蜀國皇帝竟然還念念不忘自己的事,一直關心著自己親族的安危。本來君臣幾人在戰前就商量好那些瞞騙魏國朝廷的計策,現在都已經一一實施完畢了。但是沒想到的是,劉厚竟然還嫌不夠,還要主動想辦法進一步瞞騙魏國朝廷。
為此還特意召集智囊團商議計策,要知道皇帝的時間是很寶貴的,能為一個臣子,還是剛剛歸降的臣子這樣著想,這樣的皇帝不說絕後,也絕對是空前的。感動中的司馬懿暗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好好輔助這個小皇帝統一天下,成就一代明君。
劉厚沒想到,自己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使得司馬懿對自己死心塌地,否則他就不會對司馬懿一直存著既要用,又要防著的心思了。
這個時候,司馬懿聽到郭攸之的擔憂,終於從感動中醒過神來,只聽他道:
“郭大人無需多慮,懿在魏國朝廷多年,從來沒聽人提起過這件事。赤壁之時,懿雖然沒有隨軍,但也在朝中任職文學掾,並且與當時的世子曹丕多有來往,對前線戰事也知之甚詳,但也從來沒聽說過有蔣幹盜書這樣的事情。
懿估計此事定時某人杜撰出來的,否則不可能沒有一點風聲,不知道陛下從何人處聽說此事?可否有什麼真憑實據?要知道這麼大的一件事,是可以寫入史書的,若此人能證實這是真事,當儘早讓史官記錄下來,以供以後編撰史書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