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羅斯福看到了美國不參戰的危害,在沒有合適的機會的時期,羅斯福總統也是無能為力的。
好在二戰才剛剛開始,德國兵鋒正銳,羅斯福也沒有急著要在此時去參戰。
羅斯福認為美國參戰的最好機會就是,最後一個德國兵幹掉最後一個英國並和蘇聯兵。(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是這樣想的。)
然後美國在派出一美國大兵,把這最後一個德國兵抓來遊街,以此表明美國是這個世界的拯救者,以此來表明美國是這個世界的領導者。一句話,世界警察只能是美國,這個是必須的。
羅斯福總統的想法很不錯。
馬歇爾總參謀長沉思片刻說道:
“總統先生,現在英國和蘇聯都向咱們購買武器裝備,你看這件事怎麼處理?”
“賣吧!咱們國家的那些軍火商怕是望眼欲穿了。”
“好的,總統先生。”
馬歇爾說完之後就準備離開總統辦公室,就這時候羅斯福突然叫住馬歇爾:
“我的總參謀長先生,現在咱們美國的報紙每天都在刊登關於德國將軍隆美爾的事蹟,而且隆美爾還登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
我對這位德國將軍的很好奇,我想知道他就那麼一點兵力,為什麼用就能取得那麼大的戰果。
請幫我找一點關於隆美爾的一些資料來好嗎?”
馬歇爾停下腳步,如數家珍地說道:
“隆美爾在一戰的時候,用個一連的兵力就俘虜一個師的法軍,法國戰役的時候,他的第七裝甲師簡直是秋風掃落葉。
隆美爾指揮的第七裝甲師五天六也就推進六百公里,俘虜二十萬法軍,繳獲的武器裝備堆成了幾座小山。
總統先生,不瞞你說,我也是隆美爾的崇拜者,他是一名偉大的將軍,一名為戰爭而生的天才。
隆美爾寫的書《步兵進攻》,我已經仔細地讀了不下三遍,這真是一本不錯的戰術進攻書籍,我想應該把這本書列為西點軍校的教材。”
羅斯福笑著說道:
“既然我的總參謀長都這麼推崇隆美爾將軍的《步兵進攻》,那就命令美國的所有軍校,都把《步兵進攻》作為教材吧!”
“總統先生,你今後就會發現,你的這個命令是多麼睿智。”
“經你這麼一說,我更加對這個隆美爾興趣濃厚了,請我的總參謀長儘快把關於隆美爾的所有資料都送來吧!”
“如你所願,我的總統先生。”
……
孤立主義是美國獨立後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奉行的、一種避免涉足歐洲的政治和軍事衝突,反對歐洲干涉美國事務,並不與任何歐洲列強結盟的對外政策。
孤立主義從其一誕生便具有多方面的兩重性:
它既是美國國內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的實際需要,也是美國為謀取國家利益所制定的對外政策的最優選擇;
它既是一種被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也是一種進退自如的策略和工具;
它既有躲避歐洲列強之間的爭奪、防止戰爭引火燒身、維護國家獨立與自強為消極防禦的一面,也有獨霸美洲、不容他人染指的積極進攻的一面。
按照《美國曆史辭典》的解釋,孤立主義包括三層涵義:
第一,孤立主義只側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經濟上並不限制與外部的密切聯絡。美國開始發展的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閉關鎖國對它當然不利;
第二,從空間上講,孤立主義只運用於對歐洲的政策,對亞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則不包括這個原則;
第三,孤立主義原則的貫徹和運用,並不是首尾一貫的,而是隨著美國自身實力的成長和國際關係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演變。
史學界一般把華盛頓總統在1793年英法戰爭時釋出的“中立宣言”,以及1796年9月他發表的著名《告別演說》中提出的外交原則作為美國孤立主義思想的發端。
從華盛頓發表《告別演說》到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夕,美國孤立主義中立外交政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796年華盛頓發表《告別演說》到1823年《門羅宣言》的發表,孤立主義的中立外交表現為擺脫結盟,保衛獨立和發展經濟。
第二階段,從1823年《門羅宣言》發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孤立主義的中立外交進入保持行動自由的擴張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