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1部分

運河的設想分幾個步驟:先從洛陽西苑到淮河南岸的山陽,開通了一條叫“通濟渠”的運河,即從洛陽引谷水、洛水入黃河,再引黃河水入淮河。再從山陽到江都,疏通並鑿深、加寬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的一條叫“邗溝”的運河,即將淮河和長江連線了起來。

這樣一來,從洛陽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十分便利了。此後,又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到涿郡,開通一條叫“永濟渠”的運河。接著,從江都對面的京口到餘杭,開通一條叫“江南河”的運河。這四條運河連線起來,就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這個工程量實際上並不大,很多地方還是原本已經構築好的河道。而大唐的水泥馬路工程,現在基本把大唐的主要城市和邊疆都覆蓋上了,這個工程量並不比大運河少。

但是這個工程完成後,在大唐連水花都沒掀起一些。除了這個工程,長江流域的防洪工程一樣不小,不僅多了不少良田出來,還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邊水患的問題。

因為科技的原因,也因為大唐抓了不少俘虜。那些人修建這些東西,死了就死了,不會在大唐內部引起任何不滿出來。何況這些人本來就是跟大唐最對的人,利用他們的最後一點價值,這不正是最好的結果麼。

同水泥馬路和水利工程一樣,大運河通航以後給國家帶來極大的便利。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絡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它還宛如一條綵帶,沿岸城鎮猶如綵帶上鑲嵌的一顆顆明珠。此後,歷代王朝對運河不斷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這條河溝通了大唐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因為這個時候走陸路太辛苦了,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

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不過,大唐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

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變成一個大水系,這已經成了一盤佈局天下的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範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

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麼做過,這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所以從整個華夏曆史來看李好覺得老楊同志開挖大運河其實是功大於過的,只不過後來接替他的王朝把他黑的太厲害了,讓人家遺臭萬年啊。

跟李好的水泥馬路的效果一樣,而且大運河的開通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

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賣買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

總之,這些地方因為大運河的原因,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催生了大量的城市出來,他們依靠這條河而生活,而且多子多福。

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長安洛陽、燕京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長安(洛陽)是中點,燕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宏大的在東方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華夏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而且透過大運河還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也把北方草原遊牧文化帶到了南方,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和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

大運河還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連結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連結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

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現在,這一切還得加上那些修好的水泥馬路,以及海運的大力發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