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9部分

多資源來支援搞這些?

“無妨,人手大把的有,這些小事無需擔心。不用麻煩杭州府這邊的百姓,也不需要花費多少錢,這個事情我幫你們承擔下來。錢也好說,這杭州府不是沒有特產?還怕掙不了錢麼?”

缺人手?對於李好來說,這是問題麼?別說李好,就是大唐朝廷,現在對這種修路修水利和大會戰的專案,他們會差人手麼?

北邊的高句麗人,和那些異族番子,東邊的扶桑人,南洋的猴子,連非洲的崑崙奴和歐洲的洋人大唐都不缺少。這些人便宜,死了直接挖個坑就埋了,這麼多廉價的資源,大唐現在還怕搞工程?

如果不是現在技術還不成熟,李好都想把鐵路什麼的全部拉了出來,然後環整個大唐修上幾圈。要知道現在的環大唐的水泥高速幹線可沒少開,這要是以前,誰敢玩這些工程?

一玩立馬就會有人說什麼勞民傷財啊,或者其他什麼理由出來。但是現在,大唐的官員都沒什麼感覺,路就修好了,甚至很多時候路修出來了,這些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修建的。

人手問題不用擔心,剩下的就是資金了。李好這次過來這邊,手中還握著好幾個自己的學生新研究出來的專案,要不然他憑什麼敢跑這邊來搞經濟開發區?

除了這些,杭州府本身的物產也不少。李好想到的地方就是杭州灣那片地方出產的一個玩意,那就是鹽。在古代,鹽是一種僅次於糧食的戰略物資,它是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杭州灣的海鹽產量就唐朝來說開採和利用的很少,一直要到宋以後才開始大量的曬鹽製鹽。大唐現在的鹽價約十文一石,雖然因為南方那邊的鹽業產生了不少的衝擊,但是架不住這個東西需求量大。

李好所知道的是杭州灣的慈溪鹽場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鹽生產區之一,其鹽業生產歷史已有1300餘年。慈溪海鹽產量長期位居全浙之冠,主要產地庵東素有“浙江鹽都”之美譽。它位於杭州灣南岸,始於唐代,至宋代已具一定規模。宋慶曆七年,慈溪沿海人民修築了第一條攔海大壩即大古塘,鹽場移至大古塘以北。

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慈溪自東至西已建有龍頭、鳴鶴、石堰三鹽場,其中石堰、鳴鶴兩場的鹽產量佔錢塘江口南岸7個主要鹽場產量的64%,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鹽的質量方面,這兩場所產的鹽都是名列榜首。

《宋史。食貨志下四》中說:“石堰以東近海水鹹,故雖用竹盤面鹽色尤白。”以後,隨著錢塘江口門的移動和杭州灣海岸的淤漲,許多鹽場先後廢止。13世紀後,三北半島的北淤速度加快,石堰、鳴鶴兩個鹽場的實際作業區也不斷向北推移,最後形成了庵東鹽場。

慈溪各鹽場的製鹽方法經歷了煎熬、板曬、灘曬三個階段。宋代至清咸豐年間全部採用刮土淋滷火力煎鹽的製法。咸豐二年,板曬製鹽法興起,煎鹽漸減。

鹽板是曬鹽的主要器具,以杉木製成,四周用木框圍攏,以便貯滷,板面平滑,合縫之處嵌以油灰,以防止滲漏。1938年,庵東鹽場的鹽板數量高達67萬塊,原鹽年產量10萬噸以上,佔浙江省原鹽總產量的40%,確立了其全浙第一大鹽場的地位。

李好的計劃就是把這個地方的產鹽地和後世的曬鹽法貢獻出來然後作價標賣出來,這樣的話就能籌到他的開發計劃的啟動資金了。然後再透過他自己的影響籌集一些財力再慢慢分期對他的計劃進行實施,這樣的話這個計劃就能在幾年之內得到大部分實施和看到效果的。

第三百三十八章 美味

“你就是陳碩貞,你說你師從李子佳?”

在李好忙著發展杭州府,建設上海碼頭的時候,陳碩貞被李好派的人請了過來。李好看著這個年輕的女人,沒什麼印象感覺自己見過這個女人,所以好奇的問了起來。

“呃,老師,你真不認得我了?”讓李好尷尬的是,陳碩貞一眼就認出了李好,見李好問起來後,給李好行了個見面禮,然後反問起來。

臥槽!難道這還真是自己學生?陳碩貞在江南道,自己並沒來過這邊,她怎麼認識的自己?這問題李好自己也懵了。

“前幾年我有幸過去長安,在玄都關那裡,老師不是給我們一些道家弟子講過醫術麼?還給我們的醫書上面題過名啊。”見李好真的想不起自己了,陳碩貞臉上的神色有點黯然。

自己好歹也是一個美女哎,這些年出來行醫多少人看到自己不是想著法子過來接觸,也只有自己的老師似乎從沒怎麼關注過自己,甚至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