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舵,既能適應遠洋航行,又能在風急浪高多險灘的複雜海情下靈活自如。穿大毛竹筒子裡的繩和滑輪組,讓船長可以站船頭視線開闊的地方,轉動舵盤控制船尾的舵板。
加上望遠鏡和六分儀,這艘船身上具備了太多的先進的東西。總的來說,這是一艘中西混血的式船舶,當然,如果從使用舷側披水板的縱帆船受中國平底沙船影響的角度看,縱帆船的兒子、純粹的剪式帆船,本來也帶著點東方造船技術的血脈儘管很淡了。
李好和李恪兩人進了船廠,然後讓人開著一艘船出去轉轉,檢驗下飛剪船的效能。等船出了船塢後,李好站在船頭,獵獵海風吹拂著他的頭髮。
他溫柔的看著自己的心血之作,眼神就像細細的舔食少女的肌膚。從今以後,最先進的帆船又了東方人的智慧結晶。只要後來者把這些技術發揚下去,以後的東方在這方面不說穩坐頭把交椅,至少不會被欺負的太慘。
這款船的設計圖,和各種配件以及船模都是李好帶著自己的學生一手做出來的東西,他對這個得感情自然很深。而且這種船的出現,還能大力促進這邊的海外貿易,這對李好的遠洋貿易也非常重要。
不過從設計圖到船下水,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李好的那些學生要做的事情不少,他到處收集過來的工匠們要做的事情也不少。包括各種測試,也包括使用的各種這個時候本身具有的技術。
公元前八世紀,東方出現滑輪。公元前五世紀,東方出現四十齒的青銅棘輪,不久後又出現了鐵質棘輪。公元前後的漢朝,東方有了精確到毫米的鋼鐵加工技術,如果給工匠足夠的時間進行手工研磨,精度還能進一步提高……
對於這個在被歧視的年代裡面,東方的各種工藝有如此大的水平進步。現在李好給這些工匠們最好的待遇,鼓勵他們各種創新,還給他們帶來一些後世的技術積累,他們能發揮的作用更大。
甚至可以說,李好只需要提出創意、畫出草圖,工匠們就能自己造出來先進的船隻出來。反正用於木器加工的機床,精度強度要求都很低,更何況還有李好的一些學生一起跟著他們加工生產。
李好的那些學生,掌握的理論和實際動手能力比這些工匠並不差。為了造這些船,李好甚至連山寨縫紉機都整了出來。只是精益的縫紉機比較複雜,李好要造出來很難。
幸好只是用粗大的針去縫船帆,構件可以做得“傻、大、粗、黑”,反正結構越簡單越好,只要能用就行。設計的山寨縫紉機踏板透過皮帶傳遞動力到機身,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轉化為往復運動,於是針就能上下刺了。
當然,除了工具,生產組織形式也是決定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秦朝武器製造業就實現了流水線作業,東方造船業至少孫權造海船“長安”時就實現了專業細分。
但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戰爭的摧殘也許是文字記載的失傳,往後很長一段時代裡造船沒有搞流水作業。這個在東方文明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技術斷層。
李好收集的這些匠人們,他們以前是分作鐵匠、木匠、匠、縫工等工種,但各工種內沒有流水作業。比如要做船板吧,就是某工匠,把原木從刨皮、切板一直到安裝到船身上去。
等於整個配件都是一個人生產,這種方式肯定不行。李好府上所有的作坊早都不用這種模式了,他們改革了生產方式,實現了流水作業。這種方式速度快了很多,也更專業。
就拿現在的造船中的木工來說,首先是負責總裝的設計師發下型材尺寸清單。然後根據這份清單,負責切板的專管切板,車圓鑽孔的專管車圓、鑽孔,還有人負責拋光、上漆。
難度大的加工裝置由李好這邊負責提供技術生產,後交設計師總裝上船。一切行事有清單為憑,若是裝不上船,是鑽孔尺寸差了就找鑽孔的。如果尺寸沒錯,責任就開單的設計師。
這樣專人負責,既讓技術人專攻一項可以精益求精,把技術做到更好。又能實現責任落實到人,追蹤問題的時候也更方便,再輔以獎懲制度,造船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第二百五十二章 改變時代的東西
廣州府和泉州府兩邊的船廠的製作機械,都是李好在潭州那邊就開始生產的現成裝置,而剪式帆船的技術在潭州那邊的江上造船基地也早已摸熟。南方船廠一建立後,兩邊人手一到位,就能馬上生產這些東西,他們現在一個月一個船廠能生產兩三艘出來。
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造船廠,採用現成材料製作這樣一艘“小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