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沒將他手上的《明報》賣出,甚至都懶得要價。
不僅如此,《明報》甚至還在幾個月以前上市了。
金鏞一邊喊著隱退、一邊卻把手裡的公司上市,這更讓外人摸不著頭腦。
眾多收購團隊在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後,紛紛打消了收購《明報》的念頭,因為這根本就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金鏞的心思是要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來將《明報》精神發揚光大。
這個繼承人必須要年輕有為,而且還要得到金鏞的賞識,最主要的是要和金鏞的辦報理念相一致。
前面那兩條,不僅徐存,就連黎粢,都能滿足要求。
但一說到和金鏞的辦報理念相一致,那不僅是徐存,就連現在已經以報業人自居的黎粢,都跟金鏞大相徑庭《明報》是走拒絕一切政黨和團體嚴守自由中立客觀的辦報路線。徐存根本就做不到這些,在徐存的觀念裡,自己旗下的所有報紙和電視臺都是自己的宣傳工具。而黎粢雖然有心像金鏞一樣,但她只能在徐存的意志下辦報,畢竟報業只是徐存旗下眾多產業之一,單論價值,報業還只是徐存的一眾產業中極小的一部分,所以,徐存的報業得為徐存的其它產業服務,得顧全大局。
說實話
不僅是黎粢,就連徐存,也想將《明報》納入到夢工廠報業的旗下。
《明報》最具價值的東西是其用三十幾年時間積攢的公信力,其他所謂的《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和《大公報》之流,跟《明報》比起來全都不值一提論公信力,《明報》絕對是香江第一,《東方日報》毫無節操可言,《星島日報》是純粹的商業報紙,《大公報》則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幫著供黨說話,所以,當幾家報紙的觀點不一致時,讀者大都會聽信《明報》的觀點。
《明報》的公信力,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東西,而且,給金鏞多少錢,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