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街去賣。背集磨一個小點兒的豆腐,村裡人都消化的了。

春節臨近,王成友一家格外忙碌。

窗外寒風瑟瑟,屋內熱火朝天。

“現在快過年了,得提前幾天預訂,咱村裡為先,其他村裡也有訂的,可是忙不過來。”正在除錯機器的王成友累得滿頭是汗,卻顧不上擦一下。

“現在俺家是晝夜不停地生產。”在旁邊撈豆子的王成友老婆接上了話茬。

“二哥,來抽根菸。”王成友遞給孫爸一支菸,“這幾天忙起來了,一天不停歇。”

將黃豆製成豆腐,要經過磨漿、煮漿、濾漿、點漿和起鍋入匣等多道工序,加上磨漿前的揀豆、浸泡,工序多達七八道,不僅很麻煩,而且相當費力。

孫剛和王成友的老婆抬起泡好的大豆,倒進磨漿機那碩大的鋁製容器裡。

擰開供水閥門,合上電閘,嗡嗡的機器聲和著流水聲,白花花的豆漿便汩汩流出。

牆上掛著的紅燦燦的“鞭炮花”與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將年味烘托到極致。

“過年了,老百姓都想吃點豆腐。雖說現在生活好了,但是大魚大肉中間還是少不了豆腐不是?”王成友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得意勁,“現在俺一家全部上陣,人手還是不夠,我和大哥一家還得日夜倒班生產。”

操作間裡,王成友一家人各司其職。妻子和兒子負責操控磨漿機和豆渣過濾,王成友負責大鍋熬煮。

經過半個小時高溫熬煮後的豆漿經細網過濾後,流到大缸中,王成友此時便端出老漿倒入缸裡。

用老漿點制豆腐是個技術活,老漿不能倒多也不能倒少,過猶不及,恰到好處最好。

臉盆裡盛著老漿,他一邊將老漿慢慢地滴下,一邊用攪棒將豆漿慢慢地攪勻。

點漿的過程不能快也不能慢,特別要將老漿攪勻了,豆腐的老嫩質量,成敗在此一舉。檢驗豆腐老嫩的辦法是,拿根筷子自由落下,插入缸裡,如果直立不倒,就表明可以了。

“剛娃,喝豆腐腦兒不?”王成友用他那瓢在缸內舀一下,倒進旁邊的大茶缸內,加點兒糖遞給孫剛。

接過茶缸,就抿了一口,孫剛只感覺,豆腐腦鮮嫩滑軟入口即化,味道特別純正。只覺從來沒有過的濃甜清香滑爽。

剩下的工序就是“裝盒”和“擠壓”了,“擠壓”很簡單,就是把裝在盒裡的豆腐用重物壓上,使之成型。

豆腐分兩種:水豆腐和千張豆腐。

王成友對每塊豆腐的擠壓時間都超過30分鐘,確保豆腐有一個標準的硬度。

經過這一系列程式,一塊直徑一尺多的圓形豆腐正式成型了。磨豆腐的過程中生產出的都是寶:豆腐可以吃,豆漿可以喝,豆腐渣還能餵豬、餵牛。

孫剛稻田裡撈了幾十條魚,給幾個叔叔、姑姑、姨、舅一家弄幾條,過年就不用買了。

村裡不少人也來向孫剛買魚,他們知道孫剛家的魚好吃,又不存在什麼問題。畢竟一個村子裡,這些魚等於在自己眼鼻子下長大的,所以吃著放心。孫剛一律按低於街上的價格賣的,不知不覺就賣出去好幾百條魚。因為有些人一買就會多買點兒,送給親戚朋友啊,慢慢口碑就傳開了。

這幾天孫媽和孫剛發麵做饅頭,要做幾百個,自家留點兒,給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各做了50個,他們家裡也不會來客人吃飯,就老人吃,能吃到正月底。

孫剛這兩天一直揉麵,孫媽蒸饅頭。孫剛的嫂子是沒做過這些,只能打打下手。孫爸和孫陽就擇魚、殺雞子,院子裡的晾衣繩上掛了一溜兒的雞子、魚,拾掇的乾乾淨淨。

孫剛使出吃奶的勁兒,摔、摔、使勁兒摔,揉,揉,使勁兒揉,全家人被他摔面的架勢震倒,說還以為是在拿案板出氣呢。

揉的累死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孫剛的兩隻胳膊就開始疼了。

剛出鍋的饅頭熱氣騰騰,外表微黃,聞起來具有股麥香味兒,吃起來很有嚼勁,這說明孫剛把面揉開了,吃的很勁道。

孫剛最愛吃的是貼著鍋沿那一圈的饅頭,那蒸熟後會烤出焦焦黃黃的饃殼兒。本來在饃篦子上鋪有幹荷葉,不會出現饃殼兒。只有最外面一圈貼著鍋的才會有。

粘鍋那面帶著焦黃焦黃的殼兒,咬一口,“咯嘣”脆,牙口不好還真不行。

孫剛記得小時候媽媽蒸的饅頭一出鍋,兄弟倆就開始揭饃殼兒,最後好幾個饅頭都會缺一塊兒,孫媽說這像禿子頭。被揭下殼兒的饅頭,以後幾天孫媽就會熱一熱,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