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和百姓的戶籍,打破他們的經歷壟斷。藉著繼承法規開始實行,世家大族子弟中只有一人可以繼承產業,剩下的人只能出外自謀生路。
如此折騰一番。沒有哪個地方的世家大族能夠抵擋得住青州的改革,而益州的世家大族根本無法忍受自己接受這樣的命運,對於他們來說,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和青州軍作戰戰死沙場來得痛快呢。接受投降在心理上馬上生不如死,不接受投降還可作威作福一段時間。所以他們現在便是在享受最後的瘋狂的繁榮。他們在如此胡作非為,受苦地卻是百姓,百姓們想要的無非是一日三餐,誰能給他們飯吃誰就是百姓的天,益州自古以來便是十分富裕的地方,各個行業都非常的發達,可是現在呢?卻是滿目瘡痍,百姓苟且偷生,隨著大片土地的失去,糧食的價格在不斷地瘋長,百姓們手中的錢財漸漸失去了購買力,隨著糧食價格地瘋長,益州的其他物品也在不斷的上揚價格。如果青州軍現在來攻城,也許益州的日子到好過一些,畢竟那時候沒有了做生意的說法,一旦百姓被徵兵,便可以有糧食吃,而且不用花錢,可是現在偏偏青州軍根本就不攻城,也不來圍城,這麼一來,百姓地日常生活還要繼續,那就必須要忍受不斷上升的物價。如此一來,自然民民怨沸騰。劉備是有若自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他還是懂的,可是現在他能有什麼辦法?要他去彈壓世家大族?劉備還沒有那個實力,自從戰局不利之後,支援他地人雖然並沒有減少,但是那是因為這些世家大族根本就是沒有其他的辦法,還要依靠自己的原因,因為太史慈根本無法對世家大族妥協,態度極為強硬,他只接受世家大族對自己的低頭,卻絕對不會給世家大族討價還價的機會。所以這些益州的世家大族即便是像原來出賣劉焉一般出賣了自己還是沒有辦法在青州那裡保留住自己的利益,所以只有利用自己抗擊青州軍,不過如此一來,除了軍事方面這些世家大族的人全面配合劉備之外,剩下的事情劉備根本無力控制。所以眼見益州的百姓過得如此水深火熱,可是卻毫無解救的辦法。劉備當然不知道眼前的這種情況乃是青州軍蓄意而為,卻還以為青州軍行軍勞累,不肯輕易的發動攻擊呢。
卻不知道青州軍在這裡玩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益州這些年來和青州做生意雖然賺了不少的錢,可是卻被青州軍漸漸的控制了經濟命脈。
益州方面知道太史慈野心勃勃,早晚會發動統一中國的戰鬥,所以一直在準備著戰鬥資源,殊不知如此一來正中青州軍的下懷。在管寧的主持之下;青州的糧食開始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了益州;益州原本就盛產糧食;在青州糧食進入到市場之後;益州的糧食價格開始下跌;世家大族首先就遭受到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於是他們也開始降低糧食的價格;結果變成了〃谷賤傷民〃的局面;這時代百姓交的租子都是實物。他們種的糧食一旦貶值一家人活命都難。於是耕地反倒成了一種負擔。如果僅僅如此,益州地百姓還可以忍受,可是偏偏青州方面抬高了益州出產地、賣給青州方面手工品的價格,而且青州賣入益州的手工藝品也是價格昂貴。如此一來,益州的百姓都動了想要做小本買賣地心思,很多人都不想耕田了。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青州方面更派人到益州去招收農民工到外地工作,給的價錢十分高,令很多百姓十分心動。雖然他們的戶籍還在世家大族那裡,但是因為政策的原因,所以這些百姓還是可以自由地出入的益州的。如此一來,在益頭一回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就越來越少,這些人不是去外地耕地了,就是開始去做小本買賣,不過因為青州的糧食在源源不斷地流入到益州,所以還沒有人看到這其中的危害。
可是戰爭一起,這種看似平常的局面立刻演變成了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青州在雙方戰鬥一起立刻切斷了和益州的經濟往來,登時在益州市面上可以買賣的青州在米絕跡了,而此時益州內部耕種的人又很少,所以立刻造成了糧食以及其他商品的物價上漲,令益州經濟很快陷入到了困頓之中,在因為物品短缺而造成物價目上漲與世家大族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而進行的囤積居奇兩種現象之間變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經濟矛盾,便得益州經濟處於崩潰地邊緣。自從管寧的新“五德終始說”大成之後,管寧這個內政天才就在不斷地研究各行各業的規律。最先讓他發現的事情便是商業的秘密。雖然管寧並不知道什麼市場規律,而且古代的經濟和現代也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管寧還是創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用商業打擊敵人的戰術。一經使用,果然十分厲害。隨著益州土地的大片缺失,益州的世家大族孤注一擲的在益州的有限的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