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祉這才能卓越卻備受冷落的寒門子弟被太史慈所勾勒的前景震撼得頭皮發麻,嗚咽著跪拜下來,道:“若是如此,我芮祉要代替天下寒門子弟感謝主上了。”
太史慈扶起芮祉,誠懇道:“這有什麼,沒有吃過苦的人就不可能真正知道甜是什麼味道,我們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芮祉平復了一下自己的心情道:“那麼主上到底要怎麼做呢?”
太史慈的嘴角露出了一絲冷酷的微笑道:“這事情好辦,到時就從陳逸身上下手,哼,他不就是由平原地方選出來的人嗎?只要對青州的百姓和官紳說明,就是這個人和袁譚暗中相勾結,要為害青州,想必一定民憤極大,在民怨沸騰下,我們便可順勢提出新的用人制度。”
芮祉一拍大腿,喜不自勝道:“這主意真是絕了!真虧主上怎麼想出來的。”
太史慈毫不居功淡淡道:“這主意其實是郭嘉提出來的。”看了一眼芮祉道:“待日後你自會見到他。”
芮祉用心記了記郭嘉這個現在仍然名不見經傳日後卻名震華夏的名字,可是實在施壓不住心中的好奇。又道:“請恕屬下無力,主上的用人制度到底是什麼呢?屬下實在是想不出來。”
太史慈聞言大感頭疼,這事情說來話長,就算是講到天亮只怕有說不完,在腹中一陣搜腸刮肚後,才想到了一個恰當的比喻道:“芮祉你可見過我青州軍用的強弩?”
芮祉點頭,表示見過。
太史慈道:“那你一定見過上面樁箭用的箭匣吧?”
芮祉介面道:“這個我知道,聽說是主上想出來的,屬下真是佩服極了,有了這東西,弓弩兵上箭的時間快多了。不過有利亦有弊,屬下覺得這對箭的生產要求太高,只要稍微有點偏差,那箭便裝不進去。當然利大於弊,我們可以透過改良制箭工藝來提高產量和質量的。”
太史慈沒想到這個芮祉對還有這等見解,更加對芮祉刮目相看起來,笑道:“你這話說的很好,若是被王豹將軍聽見,他一定會把你引未知記的。”
頓了頓道:“其實天下萬事萬物雖然在外在形態上千變萬化,但是在基本原理上卻是一樣的,管他是長江黃河,還是灕江西湖,哪裡的水不是向下流?人學習東西需的活學活用,不可死記硬背,不動的變化,對於人才的使用也是一樣,選拔人才就好像是把箭放在箭匣裡一樣,這是一個道理,莫要對我誇說哪支箭最好,空口說白話是無用的,對於箭匣來說能夠真正地放進去才是最好的箭。同樣,什麼叫做某人可堪重任?衡量的標準在哪裡?如何判斷他是否稱職?”
芮祉聽得連連點頭,雙目放光。
太史慈總結道:“所以,我要弄一個統一的標準出來選拔官吏,而不是某個人說了算。”
芮祉這才明白太史慈的意圖,那就是藉著青州境內有內奸這件事情大做文章,完全否定現在的舉薦制度,這其實是在否定漢治,實在是大逆不道,這種念頭芮祉連想都未敢想過。可是……卻又覺得太史慈的說法毫無問題。
太史慈看著芮祉又興奮又害怕的樣子,知道私下改變朝廷的制度在這皇權至上的時代的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心中好笑,表面上卻故作嚴肅道:“芮祉你不要以為我這是在篡改朝廷的法度,這其實乃是先帝留下的制度,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先帝創辦的‘鴻都門學’?”
芮祉這才恍然。
太史慈心中好笑,這個由漢靈帝建立的‘鴻都門學’已經有了後世科舉制度的雛形,太史慈當然不會客氣地拿來用了,直接實行科舉制度肯定會遭到世家大族的強烈反對,不過把科舉制度說成是先帝創立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那就可封住天下人的嘴了。”
就比如眼前的這個芮祉,剛才還是遲疑不定,現在卻馬上欣然同意了。
太史慈笑道:“這些事情以後我們再說,說來簡單,做起來還有無數的麻煩在等著我們。現在最緊要的是把平原的弄明白。”
正沉浸在美好未來的芮祉猛地驚醒過來,連忙道:“屬下忘情了。”
太史慈呵呵笑道:“這有什麼?有情之人才會忘情,人若無情還可算得上是人嗎?芮祉你本就是這樣的人,何必道歉?”先喝了一口茶道:“我現在想要弄明白幾件事情,第一就是平原郡的軍隊若是有起事來到底有多少人可聽命於你?”
芮祉爽快道:“平原城的守軍一共一萬五千人,若是有起事來,大多數都會聽命於屬下,只有南門的四千士兵在陳逸的控制下。當然在平時名義上我們都要聽從陳逸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