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亦時日不多,哼,有黃巾匪類鬧鬧也好,據說十常侍中頗有與黃巾匪類糾纏不清之輩,朝廷上的大佬們應會趁解說握兵權之際消滅十常侍。子義何來煩心呢?”
一付要提拔太史慈的表情躍然紙上。
太史慈不由得為劉繇這種不切實際的憧憬在心中嘆息。儘管太史慈並未聽到今天下午時劉繇和張英之間的談話,但以太史慈豐厚的歷史知識對劉繇的打算亦可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大概在劉繇看來,黃巾軍一旦被剿滅,天下即當太平,而作為此次平定黃巾有功的以劉繇為代表的劉氏宗族將會控制整個青州。自己這個東萊郡的小人物蒙他這位世家子弟看中,到了那時,還不誓死效命,伴其終身?
可惜一個人的見識再遠,也無法把人世間所有的變數都算計在內。
黃巾之亂一起,朝廷上的的有識之士的確正如劉繇所講的那樣牢牢把握住了兵權,大將軍何進,劉備和遼東之雄公孫瓚的師父盧植,眾大臣的表率皇甫嵩都是趁勢而起者。
開始時十常侍措手不及,由於自己的權力只是來自於皇帝,其本身無法撲滅黃巾之亂的能力,所以只有默默接受這一事實,但無時無刻不在等待反撲的機會。
先是陷害劉備的老師盧植,說他抵抗黃巾不利,罷官入獄。其實是深懼盧植的帶兵能力,試想,以區區數萬人就可把黃巾軍幾十萬人困在一座孤城中,連突圍亦不能行,就算是孫武白起重生也不過如此吧?
然後就是黃巾軍平定之後以宦官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弄出來的“西苑八校”事件,張讓無疑想把京師的兵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使自己在軍權上有與朝中大臣一較長短的資本。
十常侍既握重權,互相商議:但有不從己者,誅之。趙忠、張讓差人問破黃巾將士索金帛,不從者奏罷職。皇甫嵩、皆不肯與,趙忠等俱奏罷其官。帝又封趙忠等為車騎將軍,張讓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