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心上。隨意安排個位置給他……唔……先讓他頂替孫邵當個功曹試試,也算是給老爺子個面子。反正我看你今天記功不厭其煩,陳橫那小子更是鄙俗不通,讓那個小白臉試試吧!”
孫英遲疑道:“主上,只怕孫邵先生回來後面子上不好看。”
劉繇輕笑道:“阿英小瞧孫邵的胸襟了,更何況此次孫邵的北海之行如能成功,他豈會再屈居一個小小的功曹?”
孫英恍然道:“屬下明白,……主上,我還不知那年輕人的名字……”
劉繇漫不經心道:“好像叫什麼伊籍吧……”
說話間,一直遠望城外的劉繇突然面露喜色,道:“果不出我所料,那東萊孝子太史慈放心不下母親單槍匹馬殺回來了!”一付求賢若渴的樣子。
只是此時的劉繇卻不知道那個叫伊籍的年輕人到底多有才華,當真的有眼無珠。
只見不遠處,太史慈正風馳電掣而來!
第一部 第一卷 第三章 招攬
城內一片狼藉,不過匆匆往家趕的太史慈可以看出這是不過是城裡居民過度慌張所致。
念及此,太史慈心中不由得再一次感謝劉繇。儘管有收買人心之嫌——劉繇此來對自己招攬的目的太過明顯,即便是傻子也看得出來。
自己剛剛進城,竟然意外的看見了劉繇,這才明白為何城外盡是黃巾軍的屍體,自己還奇怪何時黃縣的守軍變得如此精於作戰。原來是牟平世家劉族的子弟兵。
太史慈知道這個劉繇,歷史上也說太史慈與劉繇“有舊”。還說劉繇召太史慈去揚州時,太史慈說“不敢不去”。原來竟然是為了報劉繇的救母之恩。
以太史慈的個性和對老母的孝敬,知恩圖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就是自己這“西貝貨”也是對他感激非常,生出報答之心。
問題是太史慈早從歷史書上知道面前的劉繇並非是幹大事的人。
如果要太史慈對劉繇進行評價的話,那麼劉繇無疑與袁紹頗相類似。
先說聲望,袁紹是“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而劉繇少年時就名動當時,且不說他急智救其從父的事,單就劉繇在州郡中多年來的威望,在青州這裡就極少有。
說來可笑,東漢的地方制度真是千古少有,居然是州府與郡守並存,一個地方要有兩種行政制度,絕對的政出多門,每一年下來,州府與郡守因為政令不同而造成的地方混亂又上交到朝廷的筆墨官司就數不勝數,通常是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糾纏不清,讓人不勝其煩。
不過這種情況近年來在東萊郡府和青州州府就較少出現,這全都是劉繇的功勞,此人身份特殊,出身自世家名門,不僅在郡中任過職,就拿現在來說,已經算是青州的高官了,出入更是一付鐵面無私的形象。
當年濟南相中常侍子,貪穢不循,劉繇奏免之。就是因為這件事,平原陶丘洪就向青州刺史龔景推薦劉繇,想要讓龔景舉劉繇為茂才。本來龔景頗有猶豫,說:“前年舉公山。奈何復舉正禮乎?”言下之意是說劉繇未必夠資格,實則是怕得罪劉繇的哥哥劉岱(劉岱,字公山),畢竟劉氏宗族的每一代家主只有一個,劉繇的在族中畢竟處於劣勢。
()
可是陶丘洪卻認為正是因為如此才應該任命劉繇,並對龔景說:“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禮於後,所謂御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居然被人以龍比之。那潛臺詞很明顯:此二人爭奪家主之位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呢!
據說這個陶丘洪在當時很有威名,蓋因其看人極準。不過太史慈卻以為陶丘洪這人虛有其表。
劉岱和劉繇哪個是真正的賢才?這種笑話在太史慈看來無非是士族子弟間互捧臭腳的行為罷了。
不過正因為陶丘洪的話,龔景“於是用之”,而劉繇果然也算不負陶丘洪所望,憑藉著自己世家子弟的身份,以及不錯的施政才能,象萬金油般協調著州府與郡守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見在青州劉繇的名聲之大,一定程度上也實非幸至。
不過劉繇也如袁紹般缺點多多,而且驚人的相似,尤其是在知人而不善用這一點上一樣蠢的無可救藥,這兩個人似乎特別注重名聲,好像在他們那裡人才不是拿來用的,而是一種擺設,袁紹不納田豐、沮授之言而終招致官渡之敗,那是盡人皆知的,就是曹操手底下的著名謀士如郭嘉等人也都是從袁紹處過來的,無非因為這個袁紹華而不實。
這個劉繇也一樣,從史書上看,這劉繇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