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太史慈現在可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義笑了一會,道:“這雖是個笑話,不過以年紀論,老夫對子義以長輩自居也不算過分吧?”
()免費電子書下載
太史慈還能拒絕嗎?更何況想想自己的真實身份,只怕眼前的這個孔義當自己的第多少代前的祖先也夠了吧?唯有點頭道:“這是子義的榮幸才對。”
孔義滿意的點點頭道:“子義既如此說,我這做長輩的老朽可有幾句話對你這後輩說。”
太史慈還有的選擇嗎?當然洗耳恭聽了。
孔義拿足了家長的架子,緩緩道:“人生在世,最難得的就是德才兼備,當然一個人的道德要遠比才學重要得多,最怕的就是有才無德,比之若西漢楊雄,文章第一,道德卻不知道排到了第幾,委身王莽,一旦身死,只惹得身後無數的罵名。”
太史慈附和道:“刺史大人說得有理。”
孔義呷了一口茶,又道:“我大漢建朝以來,向以‘孝’字治天下,我齊地更是自古以來便是首孝之地,想那春秋戰國時期孝敬婆婆的博山兒媳婦顏文姜、西漢時期上書救父的臨淄小姑娘淳于緹縈、東漢巨孝臨淄江革,哪一個不是孝感於天地。”
太史慈點頭,這幾個人的名字自己都聽過,尤其是那個江革,他的事蹟在後世被元代郭居敬編選入兒童啟蒙讀物《二十四孝》詩中,在全國範圍內影響深遠,幾乎家喻戶曉。江革的第十六世孫,就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那個寫出“黯然銷魂者”的江淹。
雖然太史慈討厭愚孝愚忠,要知道在漢代“孝”被作為衡量人們品行的第一標準,而且東漢全面推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漢章帝劉炟就曾在元和年間發給臨淄地方官的詔書中說:“夫孝,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統治者無非就是希望老百姓能“移孝作忠”,老老實實的由做父母的奴僕自然過渡到做皇帝的奴僕。
但太史慈對這個江革還是很佩服的,畢竟一個人揹著自己的母親顛沛流離地跑出了千里遠,這可不是什麼封建統治者鼓吹的結果,而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母子間至善至美的親情天性。
想一想現代社會里,國人中那些不贍養父母的種種惡行,江革簡直就是聖人了。
孔義眯起眼睛道:“子義也是青州聞名的孝子,自當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
太史慈聽到這裡,終於知道這老狐狸的意圖,心叫不妙,偏又無法阻止,眼前更閃過孔融的身影,當然知道這事情的罪魁禍首是誰了,更清楚自己被眼前這老狐狸不知不覺中繞了進去,心中暗恨,無奈已經無法回頭,唯有硬著頭皮道:“子義雖然淺薄,但這道理還是懂的,只是子義前幾年尚在弱冠之年,現在又是事務繁忙,哪有時間考慮這問題,家中老母亦知此點……”
還未說完,孔義大搖其頭,拈鬚道:“子義終是年幼,又怎會知道老人家心中的真實想法?”
頓了一頓道:“老夫也知子義事務繁忙,不過這事可包在老夫身上,唔……我見子義也是豪爽之人,與你說話也不用藏頭露尾,子義如若不嫌棄,老夫有一愛女,年方十七,雖姿容劣鄙,但尚可入目,子義是見過的,雖不能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倒也是知書達禮,可堪與子義婚配,不知子義意下如何?”
太史慈暗暗叫苦,心知只要自己一開口拒絕,與孔義現在良好的蜜月期馬上結束,對自己立足青州更是不利,可是又不甘心犧牲自己的終身幸福,唯有一咬牙,苦笑推辭道:“承蒙大人錯愛,大人的愛女才貌雙全,家教更是深得刺史大人的風姿,子義意外得之,非敢所望……”
說到這裡偷偷的抬頭看了孔異一眼,發現後者聽得大感滿意。
接著說道:“然則,幾日前聞的京師的蔡琰小姐名花有主,得配佳婿,一時無所適從,只覺心如亂麻,此時實在無考慮婚姻大事的心情,還望大人見諒……”
一個“然則”出自太史慈之口就令孔義臉色大變,心道太史慈不知好歹,難道不知道孔氏家族的勢力嗎?
聽到後來,只待太史慈把蔡文姬抬了出來,才讓孔義街的太史慈並非是有意推搪,畢竟這件事情發生在先,而且經太史慈這麼一說,孔義反而更加心喜太史慈的長情,深覺自己沒有找錯人,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女兒,更何況這事情自己的女兒就原本就是同意的。現在眼前還殘留著女兒那嬌羞點頭答應那喜翻了心小兒小女的惹人憐愛的情態。
原本自己還有所躊躇,畢竟太史慈出身寒門,與孔氏家族門不當戶不對,一旦結合深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