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普通百姓的人研發出來的技術稽核過關之後,獲得了專利。幾個月之後,他們的專利被應用,大量金錢也轉化成為專利費進入他們個人的中央銀行賬戶,甚至最多的一個,憑藉專利,一個月收入上百萬銀元!
一個月上百萬銀元的收入,這是什麼樣的概念,簡直讓人羨慕嫉妒恨!
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中一個專利的獲得者竟然是一個女子,憑藉專利,這名女子每個月竟然也收入幾十萬銀元!連一個女子都能憑藉技術專利厲害到這種程度。
這一下子,大明整個社會都炸了鍋!創新和技術第一次被人在大街小巷津津樂道,也有越來越多的百姓湧入到創新和研發當中,無數新技術因此被瘋狂的研發出來,更進一步的刺激了大明的工業化程序。
因為工業化的急速推進,大明的物質越來越豐盛,百姓生活越來越簡捷幸福,經濟增長飛速。
大明正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大明的國力也隨之越來越強。
…(未完待續。。)
第八百四十一章 中興十二年
除夕夜,朱慈踉帶著幾名錦衣衛微服出宮。
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因為馬上就要過年了,各個商家都早早的關門打烊,就連小販也都各自回去了。
寬闊的水泥路兩旁,家家戶戶都掛著紅燈籠,雖然還沒有到夜晚,但也似將整個南京城都映紅了,預示著下一年的紅紅火火。
因為水泥的出現,高大的水泥建築也開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
事實上,六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雖然皇宮周圍千米之內不允許建超過十五米的建築,但皇宮千米之外,卻擋不住許多富商為了商業開發而修建了許多氣派的水泥建築。
其實最先出現的水泥磚石建築還是酒樓,水泥磚石砌成的酒樓經過粉刷裝修過後,當真格外的氣派,百姓也多有稀奇,生意火爆。
有一家如此,自然越來越多酒樓都拆了原來的建築,追求更時尚更氣派的水泥磚石建築。
漸漸的,也不止是酒樓,一些民居也開始用水泥磚石來修建。
別說富商了,近年一些普通百姓,甚至朝廷官員都開始流行水泥磚石建築,畢竟水泥磚石建築不僅氣派,而且防火,住得也更安心。
畢竟在普通人眼裡,磚石是堅硬永久的代表,水泥建築給人帶來的認知是可以永久居住,而不像木屋那樣會腐朽。
要說也不是沒有朝臣提議過將皇宮的建築也換成水泥石制的,將皇宮建設成全天下最氣派的建築,畢竟這是皇帝住的地方,不僅代表著皇帝本人的臉面,也代表著整個王朝的臉面,連李巖和黃道周等內閣眾臣都不反對這樣的提議。
不過朱慈踉卻毫不猶豫的拒絕的,因為他覺得皇宮建築代表著華夏木製建築的最高水平,是華夏文明的瑰寶之一,決不可輕易損毀,更不能輕易遺棄。
況且,他也很清楚,當水泥石制建築當真大規模完全普及,木製建築漸漸被人遺忘,許多技術慢慢消失的時候,龐大的木質建築群反而會變得彌足珍貴,才是真正豪華的象徵。
為了不讓後世的人隨意破壞皇宮的木製建築,朱慈踉還下了一道聖旨,決不允許後人擅動皇宮內每一個宮殿的建築,每一個宮殿都必須保留下去。
朝臣們雖然無法理解朱慈踉這道旨意的意思,不過畢竟是皇帝自己的住所,皇帝既然都不希望換,朝臣們也不能強來不是。
“南京城當真一年一個樣,現在又該準備擴建了。”朱慈踉突然說了一句。
過年罷朝三天之前,曾有朝臣提議再一次擴建南京城,理由是南京城的人口越來越多,現有的城池大小已經無法滿族需求了,對於這一點,朱慈踉倒是同意了。
南京城當前在冊人口已經超過了兩百萬,以南京城原本一百多萬人的城池規模,確實顯得有些擠了。
“這些都是皇上的功勞!”錦衣衛指揮使彭程在一旁恭維道。
朱慈踉笑了笑道:“行了,朕不用你給朕戴高帽,回宮吧,皇后等人想必都在等朕了!”
隨即,朱慈踉折返回皇宮。
凌晨,隨著皇宮鐘聲敲響,大明正式進入中興十二年,而朱慈踉也當了十二年的皇帝了。
回顧中興十一年,大明經濟高速發展。
雖然因為近幾年的全民修建鐵路和水泥路,花費了國庫大量餘額,讓國庫十二年來第一次重新變得空虛,但中興十一年的歲入一上來,卻又再一次補足了國庫。
因為水泥和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