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8部分

諾了,他們也不好再說什麼了,他們也擔憂說多了,朱慈踉一意孤行,再也不聽他們的意見了,那就更不好了。

看著黃道周等這些老臣退了下去,朱慈踉無奈的搖了搖頭。

不過,雖然承諾了這些黃道周等人十年之內不對更遠的海外用兵,可是朱慈踉可沒有說十年之內大明不繼續對外開疆拓土。大明不向更遠的海外用兵,但是北部的沙俄,西北部的哥薩克汗國,還有滿清等等都是大明可以繼續開疆拓土的地方,而且大明本來就需要數年時間來消化緬甸等東南四國和呂宋島等地,等大明完全消化這些地方和解決周邊的問題,恐怕十年都不夠的,所以朱慈踉其實承諾與不承諾區別並不大。

黃道周等老臣們以為朱慈踉妥協了,可是他們若是知道朱慈踉心裡的盤算,不知道會不會直接吐血。

但不管這些,接下來大明首要的還是要先消化了緬甸等東南四國的領土。

隨即,朱慈踉又和群臣商議起改造和同化緬甸等東南四國和呂宋島的事情。

………(未完待續。。)

第八百零八章 英西荷三國來使

緬甸等東南四國總共有約九百多萬人口。

首先是義務教育學堂和道教以及女媧神殿的進入,不僅要同化他們的語言文字,更要同化他們的思想。

語言和文字方面,毫無疑問,每一個達到年齡階段的孩子都要義務進入學堂學習漢字和漢語,當然,學堂只是針對孩童的,對於成人,大明朝廷同樣要求他們學習,不過,不是直接強迫性的。

大明的制度相對於當初的緬甸等東南四國來說無疑是絕對優越的。

就拿緬甸來說吧,以前緬甸王朝時期,因為要爭奪和維持其東南霸主的地位,緬甸常年擁有三十萬以上的軍隊,緬甸才多少人口,竟然要養三十萬以上的軍隊,再加上王室和官員的開銷,以至於以前緬甸的田稅高達五成,也就是每一畝田的收入,緬甸百姓只能拿到五成,剩下的五成必須交給緬甸朝廷,這還只是緬甸朝廷自己的定稅率,朝廷的稅都這樣高了,那麼那些地主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就更高,普遍高達八成,甚至九成多。

暹羅國和真殿國的情況跟緬甸差不多,南掌國稍微好一些,但也極高。

雖然說四國都處於水田可以一年三熟,並且水源充沛,極少有旱災的地方,可是這麼高的稅率,四國的普通百姓也就只能勉強溫飽,這還是流血流汗,極度辛苦才可以的,稍微懶一點點,一家人都要可能被餓死。

可想而知四國百姓以前被壓榨到什麼程度。

相比較於四國,大明當前的稅率已經低至三十稅一,也就是說一畝田的收入,只需要交三十分之一給朝廷,而且地主土地的租賃價格也被嚴格限制在兩成以下,大明這樣的賦稅制度,無疑令四國普通百姓極為眼紅。

朱慈踉定下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以每個家庭為例,家裡人人都會說漢話的,則按照大明內地的低賦稅繳稅,反之就仍舊按照以前四國舊王朝的高稅收稅。

朱慈踉要在四國百姓當中形成一個對比,全家人都會說漢話的,每年只交相比較以前幾乎忽略不計的賦稅,生活輕鬆而且幸福,而反之,則繼續高稅,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有了對比,才會有動力,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優惠在眼前,四國百姓想不努力學習漢語和漢字都不成了。

大明既然已經攻滅了四國,四國的百姓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將大明當成自己的朝廷來對待。

當今天下,民族主義還不那麼深厚,王朝更替更是常事,普通百姓根本不關心誰統治他們,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比以前難過了,至於民族語言什麼的,同樣也不那麼堅定,特別是大明還是一千多年公認的上邦王朝,潛意識裡四國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認為大明的月亮比較圓,所以對學習漢語和漢字他們其實並不怎麼牴觸,甚至大部分人還非常樂意。

語言和文字同化之後,自然還有思想上的同化。

‘洪荒’已經刊印成整本的書籍了,遍佈大明各地。

道家,女媧神殿,以及‘洪荒天書’書籍的進入,便是為了同化四國百姓的思想。

‘洪荒’的魅力不言而喻,現在就連大明內地的寺廟都不否認洪荒裡所描述的佛教的根源,還有女媧造人等上古經典的典故。

四國無疑是‘佛’的地盤,相比較中原內地的‘佛’,四國的佛或許對‘洪荒’有些牴觸,不太願意接受‘洪荒’當中對佛跟腳的描述,可是現在這裡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