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8部分

解決迴歸移民的安置問題才是大明當前主要的事情。

將近六十萬迴歸移民,不管是土地還是房屋都需要不少,好在大明朝廷早有準備,預留了大量荒地,將發放給這些迴歸移民種植。

大多數迴歸移民選擇了原本所在的家鄉。

隨著第一批移民從泉州踏上中原大地,一些泉州的百姓提前得到訊息,好奇的在此觀看。

龐大的船隊靠岸,泉州的百姓似乎見慣了這些,並不覺得多麼驚奇,倒是從船上下來的人讓他們睜大了雙眼。

只見從船上下來的迴歸移民,一個個穿絲戴銀,衣著頗為華麗,似乎是從哪裡做生意回來的豪商,誰也無法想想,他們當中許多人都是當年逃避戰亂的北方難民。

當初大明還沒有北伐收復北方,許多移民印尼的百姓都是北方的難民,當初這些北方難民雖說有大明朝廷的救援,一般不會有被餓死的情況,但窮困是一定的,可是短短六年,全部都變了個樣。

隨著迴歸移民各自回到自己原本的家鄉,各省都有一批,這些人幾乎便是最好的宣傳者,在印尼拼搏六年,流血流汗,就是為了衣錦還鄉,一個個回到家鄉後,揮金如土,最次的迴歸移民都帶回來了超過十萬銀元的財產,相當於當初的一千兩銀子的鉅款,要知道,一家五口人,要是隻簡單吃用的話,一年都用不上一千銀元,而現在十萬銀元,幾乎便相當於一家五口不用做事的活一輩子。

十萬銀元還是最次的人,最厲害的人加上在印尼也做一點生意,有人帶回來了超過百萬銀元。

若只是一部分人如此也就罷了,可是幾乎所有迴歸的移民都是如此,加上大明日報也在有意識的推波助瀾,似乎移民拼搏幾年便能成為土豪,這樣的想法已經成為許多大明百姓的共識。

大明當前已經有一億五千八百萬人口了,每年都在以數百萬,上千萬的速度增長,中原的資源有限,想發財的人都看準了移民。

大明境內掀起了一輪移民熱,許多移民準格爾和藏區的移民專案,哪怕朝廷開始再優惠的條件,也只有極少極少的人報名,可是現在,大量百姓湧入衙門,報名移民的地方排起了長隊。

有了大量大明本土百姓積極移民,大明對藏區和準格爾的同化和改造進度大大增強。

…(未完待續。。)

第七百一十七章 藏富於民

時間很快就到了七月中旬,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已經超過了一年半的時間,算上設計的時間,超過三年!

上萬年輕力壯的俘虜苦力忙碌,無數水泥鋼材供給,雖然當前無法提供焊接技術,但靠著在鋼條上鑽孔,靠著精細的拼接,靠著無數水泥漿的澆築,一根根巨大的柱子從江底支撐橋面,這座世界史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橋終於建設成功了,堪稱奇蹟。

又是一天的時間,當上百名技術工匠踏上已經乾涸結硬的水泥橋面,看著腳下浩蕩長江,就連他們也不相信這樣的奇蹟竟然在自己的手中設計督造完成了。

大約在沉寂了半刻鐘後,所有技術工匠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唿,每一個個雙目含淚,他們完成了一個史壯舉。

當訊息傳出去,各地百姓,朝廷文武百官,就連朱慈踉都親自來觀看這史的一刻。

大明的強大再一次深入大明百姓心裡,大明的民族自信心又一次增漲。

長江大橋的貫通,緊接著便是在橋面上鋪設鐵路。

由於早先設計時便考慮過,大橋的橋面設計得很寬,能容納兩條鐵路之餘,還能餘下一條供三輛馬車並排行駛的水泥路面,在其他地方鋪設鐵路的同時,這條水泥路面已經先一步向百姓開通。

這一刻,兩岸的百姓過江,再也不用坐船。

馬車在水泥路上面奔跑過江,大量貨物來回運送,極大的刺激了南京城一帶長江兩岸的經濟發展。

皇宮御書房。

“南京長江大橋雖然建城了,但大明各地還有大量的跨江跨河大橋需要修建,而且大明超過萬里江山,光靠著三百餘萬俘虜修建鐵路網和水泥路網過於緩慢,所以朕決定在各地大規模徵召民夫,由朝廷發放工錢,各縣百姓參與,不僅將自己縣裡的鐵路和水泥路修建起來,還要同時興修水利,有大明億萬百姓參與,朕相信,五年內,大明全國各地的水泥路網和鐵路網以及水利設施都都能全部修建完畢!”朱慈踉對著李巖等六位內閣大臣說道。

“皇上可否想過,大明之廣,若由朝廷發放工錢,全國各地億萬百姓參與修建路網水利等,將要花費的錢財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