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部分

了大明每年稅收的近三分之一,永樂時期,大明的總人口加起來還沒有現在江淮江南十省加起來多,但當年每年卻能收到近七百萬兩的鹽稅。

鹽出自大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南京城當前市面上的鹽價大約是四百文錢一斤鹽,當然,距離大海遠近的緣故,每地的鹽價都有不同,一些偏遠地方的鹽價甚至是南京城的十倍也不無可能。

按照每人每天需食一克鹽計算(現代正常是六克,考慮到古代鹽貴,只按現代的六分之一計算),大明江淮江南等十省之地共有七千萬人口,每年便需要五千多萬斤鹽,如此天量,可想而知其中的巨大利益。

利益使人瘋狂,鹽業的巨大利益,自然而然的讓涉及它的官員,勳貴,鄉紳豪強等相互勾結,倒賣私鹽,私鹽成災就會造成正規商鹽鹽價比私鹽更高,交鹽稅買正規鹽的商人越來越少,這是一種惡性迴圈。

據朱慈所知,大明去年只收上來了數十萬兩的鹽稅,與永樂年間的每年七百萬兩相比,堪堪只有十分之一,這還是因為永樂年間大明的總人口比現在江南十省少的緣故,可想而知差別有多大,僅鹽稅一項大明因此內年損失至少近七百萬兩稅銀。

別看私鹽不用交稅就以為私鹽的價格會比官鹽便宜,初期或許是,可一旦正規的鹽商都被他們逼死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因為利益的驅使而胡亂漲價,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偏遠之地的鹽,甚至漲到十兩銀子一斤的恐怖地步。

鹽稅若要整頓,大約會以剷除沿海貪官鹽商等官商集團為主,會涉及到其中一部分鄉紳豪強,不過也只限於沿海,真要弄起來,局勢倒是還好掌控。

倒是農稅,這就要關乎所有鄉紳豪強的利益了,就算朱慈是皇帝,也不得不小心再小心。

……(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下一步改革的設想(二)

農稅對比鹽稅同樣存在巨大的漏洞,以當前還在大明統治下的江淮江南十省為例,十省加在一起大約七千萬人口,有近四億畝良田。

十省因為都是氣候溫和之地,良田每年能收種兩季,雖然有超過一半的地都是產量不高的貧瘠瘦地,但平均起來,每年畝產也有至少一石半以上,四億畝也就是至少六億石糧食,大明糧食的價格是一石糧食平均一兩銀子,當然,這個價格是太平時期的價格,當前天下大亂,特別是北方,連續乾旱數年,很多地方顆粒無收,導致江南的糧食也跟著漲了不少。

不過,就算按照太平時期的糧價收銀,按道理說每年六億石糧食所能產生的稅收應當極為可觀的。

大明農稅雖然是朝代最低,就算經過崇禎朝數次加稅,也不過二十稅一,按此計算的話,大明江南江淮十省,每年理應繳納三千萬石糧食的稅,也就是三千萬兩銀子,然去年的大明江淮江南十省的農稅卻只有六百萬兩,幾乎只有五分之一。

當然,因為大明對一些士人宗室的免稅政策,三千萬兩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全額收上來的,只不過為什麼差距會那麼大。

要知道,大明只有舉人以上功名的才能稱之為士人,朱慈查過,如今大明在冊的擁有舉人以上功名的人只有堪堪兩萬人,至於宗室,崇禎初年的時候有大約二十萬人,經過李自成張獻忠等流民的肆虐,殺死了不少,剩下的幾乎都逃到江南來了,如今在冊的宗室人口大約是十五萬。

也就是說大明士人加上宗室只有十七萬人,難不成大明只有五分之一的田地掌握在普通百姓手中,而這十七萬士人宗室就佔了大明五分之四的田地?

事實還確實如此,這十七萬士人宗室還真就佔了大明超過五分之四的土地。

就以當年的福王為例,僅僅他一人就佔了大明五萬頃上等良田,這雖然有當年萬皇帝胡鬧的原因,其他藩王遠遠沒有福王那麼多,可是這十幾萬人的大明宗室,真要算起來,也至少佔了大明四百多萬頃良田,還有那兩萬擁有舉人以上功名計程車人也佔了兩百多萬頃,加起來是近七百萬頃,大明一頃是五十畝。

不到百分之一的人竟然佔了五分之四的田地,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荒謬的情況,實在是太難讓人理解了,太不可想象了,可是真要理解起來,其實也不難讓人理解了。

就以一個小鎮為例,一個家裡只有十畝良田的普通窮戶,可是當有一天這個家裡突然有一名子孫爭氣,考取到了舉人的功名,按照大明的律法,從此這個舉人直到他死之前,他名下的田產都是不用交稅的,這立刻就有許多親朋好友或是鄰居,為了免於交稅,自願將自家的田地低價賣給這名舉人,並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