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5部分

想要漢化馬六甲兩岸和東印度群島這麼大一塊地方,當然不可能只是單單派一個總督過去那麼簡單,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漢人百姓參與。

雖然經過了葡萄牙人,荷蘭人等先後不下十次鎮壓,但馬六甲兩岸和東印度群島那片地方還是有著不下於三百萬的土著。

朱慈踉盤算過了,想要徹底漢化這麼多土著,至少也需要一百萬以上的漢人百姓參與,而後在輔以必要的教化才行。

“皇榜上寫的是什麼?”

“朝廷徵集志願者移民印尼,凡是有報名前往者,按人頭一律每人發放百畝土地,並且免稅六年,同時六年後若有不適應者,想重新回來原地,朝廷無償接回。另外,徵集‘童生’以上能識文斷字的讀書人前往印尼教受未開化的當地土著漢文,漢字,漢禮,朝廷每月發放二十兩祿銀,同樣為期六年,六年後若想回來,朝廷同樣無償接回。”

“印尼?是前些日子海軍和應龍軍第四軍在南洋打下來的那塊地方嗎?聽說至少有大明的三省之地這麼大!”

“對對,肯定就是那塊土地!”

“條件如此豐厚,這是真的嗎!”

“肯定是真的,沒看到這是以皇上的名義頒佈的嗎?皇上乃聖明之君,從不欺騙百姓!”

從百姓們的話語中可以看出,朱慈踉在大明百姓心裡的威望,畢竟自從朱慈踉登基以來,連戰連捷,短短一年多便穩定了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同時施行的新政也讓百姓們明顯感覺到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過,大多數百姓們都是淳樸的,誰讓他們有飽飯吃,有好日子過,他們便信任誰,所以對於以朱慈踉名義頒佈的皇榜,百姓們沒有質疑的想法。

毫無疑問,為了徹底漢化印尼,朱慈踉下了很大的功夫,許下的條件也極為優厚,無論大人小孩,均按照人頭每人發放百畝土地,若是一家有五口人,那麼到了印尼之後便有五百畝土地,若是一家有十口,那麼便是一千畝土地,這在大明境內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最主要的是,如果去了之後不適應,六年之後還可以再回來,索性也就六年時間,忍一忍就過去了。

每人發放百畝的土地啊,大明的百姓雖然大多有故土難離的思想,可是總有一部分人並不是那麼在意的,而且還有許多近年才從北方逃難來的百姓,朝廷雖然有施粥,可到底沒有更多的土地來安置他們了,去南洋印尼賭一賭,或許是一個機會也說不定。

“大明日報!大明日報!”

最新一期的大明日報也在這個時候跟著出來了,不少識字的百姓當場就購買了一份下來,並且當場為其他不識字的百姓解讀。

這一期的大明日報上最醒目的無疑是介紹印尼的,重點介紹了印尼的地理情況,以及雨水充沛,是種植稻穀,玉米,等多種農作物的絕佳之地,可一年三熟!

“一年三熟啊!那豈不是種植一年便能當得上一年半的收穫!這可真是個好地方啊!”許多百姓感嘆道。

民以食為天,百姓們永遠關注的都是能產出多少糧食,因為糧食的多少意味著他們能養得起多少家人,大明以五口,六口之家為主,不是不能更多,而且經常每年產出的糧食不夠,養不起更多的人,許多孩子剛生出來就被送人了,或者根本不敢生,如果每年能產出更多的糧食,自然不會有那樣的事情發生。

百姓們心動是無疑的,就算真想報名前往的人不多,十戶之內沒有,百戶之內總有一戶想去。

同樣的,讀書人也有一些想去教化土著,畢竟並不是所有讀書人都能夠出人頭地的,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在沒有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時候,讀書多許多人而言根本沒有多少用處,寒窗十年都考不上秀才的讀書人很多,這些人有的耗光了祖上的繼續,屢次不中之下,生活都難以為繼,而今前往印尼教化土著,有二十兩銀子一個月的俸祿,一年就是二百四十兩,對於許多讀書人而言,他們十年也未必能賺一年的錢,只要苦熬六年,那便是一千四百多兩,足以恢復祖業了。

“爹,我們真的要報名前往遠離中原數千裡之外的南洋嗎?”一名二十歲上下的青年對著一名五十多歲的老漢說道,語氣中透著不願。

在他們父子二人旁邊,還有兩名女子和三個孩子,一家七口。

“哎,三郎啊,你大哥二哥都在保護我們逃難的時候,如今你兩位嫂子帶著三個孩子,雖有朝廷每日施粥,可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啊,我們是逃難下來的,本就遠離故土千里,多遠一些又有何妨,到了南洋,我們一家七口人便能發放七百畝土地,朝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