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與書桌上已經放了一些治好的硯臺,還有一個毛料石坯與半毛料。王畫正在向白亭講解相關的知識,他拿著一塊硯臺說道:“硯臺一共有十一個組成部份。”
李裹兒一聽站住了,一個小小的硯臺,大不了有下硯池與硯邊,那來的十一個組成部分。
王畫接著說道:“第一就是硯臺,又稱墨堂、墨道和硯心,就是硯中心的研墨處,它是硯的核心部個,直接決定了硯的好處。所以對名貴的硯石,一定要考證它的關健部位,比如端硯的魚腦凍、蕉葉白,欽硯的對眉子或刷絲紋等,在加工成口時必須將這些部個保留在硯堂地方。然後就是硯池,別稱硯海、硯泓、硯沼,或墨池、墨海等。指硯的低窪處,用來存清水或墨汁。它可大可因材而異。有些圓型硯的池設計在硯的邊緣,還有的硯乾脆不設硯池。不過用名貴石料製作的上品硯臺,一般都會挖出很小的一處作為硯池的,因為硯池是硯的重要特徵。”
直接推翻了李裹兒對硯的知識,一直以來她都將硯池與硯堂混淆了。
“然後就是硯額,也叫額頭。指硯的上部較其他三邊硯更寬的地區。硯的主要工藝雕亥與紋飾都安排在這裡。一般硯臺無所謂,但對名品硯臺來說,對硯額的取材與雕刻,都必須慎重。因為一個硯臺有沒有觀賞價值就在取自它了。然後是硯崗。指硯堂中間稍高的地方。從這裡往四周漸漸變低,可使研墨時的墨汁隨時向四周低窪處流淌而儲存起來。第五叫硯邊,也叫硯緣,指硯常四周略高的邊緣地帶。它形成硯的輪廓,象堤壩一樣起到蓄水或墨汁的作用。但名品硯一般人家都不是用來研墨的,而是用來觀賞與收藏的,所以為了整體圖圖的美觀,有的硯臺就不設硯邊。”
他手中這塊銀星硯就沒有設硯邊。但造型十分古雅,硯堂呈一個淡雅的扁圓形,一溜子銀星象一團飛雲延伸到硯額上,硯額上飛雲下面有一個老者,一個童子,一株松樹,遠處還有隱隱的青山。飛雲的另一邊刻著一行小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再配上這塊硯石的青褐色,更顯得雅觀古拙。
如果不是與王畫鬧了矛盾,李裹兒都準備伸手將它搶過來。
當然這是現在製成最好的一塊硯臺,而且也是最好的石料。王畫那兩塊,因為王畫沒有動手,一直沒有制硯,而且另一塊紅絲硯掉在地上摔出了裂痕,讓王畫惋惜不已。所以在製作這塊銀星硯時,王畫細心地指導了工匠,成了一個佳作。
王畫又說道:“第六,硯的下部稱為底邊。硯堂與硯池邊壁稱為硯壁。相鄰兩邊兩壁相交處,叫硯角,直角相交稱傾角,圓弧過渡稱圓角。邊與壁或硯側相交部分為硯唇。硯的表面上面正面為硯面。硯的反面為硯底,還有人稱它為硯背、硯後、硯下。”
以後還是以出售出主,如果白亭對這些知識不瞭解,或者瞭解得不夠徹底,那麼未免會讓人貽笑大方。
“但知道了硯的組成部分,可一個硯的好處如何識別?簡單一個方法,用手指沾點水抹在硯心上,看過多久才幹。乾的時間越快,越吸水,說明墨汁越不易久儲,這硯也就不行,若干的時間越慢這硯就越不吸水,相應的墨汁就能久儲,硯也就好。可名品硯卻要識硯六法。第一就是看,不但是看圖案,還要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的,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差別。然後是摸,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面板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說明其石質較差。第三就是敲,將硯面用五指託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石質的嫩與老。而欽石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鎖、鎖。金屬聲為最好。如果聲音為“噗、噗。”就說明該欽石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接下來是要洗,透過清洗,除去墨痕,看硯的自然美紋與有沒有傷痕與修補後的痕跡。就是一個新硯,也要洗去積留下來的灰塵,否則容易被人矇混過關。再用手掂它的份量,判斷它的硯石物膠緊松粗細。最後是亥,判斷石質的好處,這個要對石料熟悉的人才能辦到,有的人甚至只要刻上幾道,馬上就會感覺出石質優劣。”
當然,這還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不同的硯石有不同的特徵,也有不同的識別方式。
但現在大家都沒有充足的實踐經驗,這個是急不得的。
說完了,王畫看著夏開說道:“夏開,你是我的學生,我會教你彈琴,這是因為你的音樂天賦,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