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否定時間客觀性的基礎上,進而又否定時間存在的具體形態,即過去、現在、未來區別的確定性,他在《〈倫理學原理〉批註》中說:
現在即過去及未來,過去及未來即現在。①
這種否定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區別的相對主義思想,在泡爾生的著作中找不到,是毛澤東作批註時發揮的。這種發揮,顯然也不是毛澤東的獨創,它的理論來源,為佛教的華嚴宗。
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法藏(643~712年)有一篇著作,名叫《華嚴金師子章》,是他向唐代女皇帝武則天講佛法的教材,它比較集中和簡要地概括了華嚴宗的根本觀點。其中第七節專門介紹了華嚴宗的“十玄門”觀點。
“十玄門”就是指示通向成佛的十種玄妙法門。十玄門中的一門叫做“十世隔法異成門”,原典如下:
師子是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為三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三三之位,以立三世,即束為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為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大意是:金獅子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時時刻刻在生滅的過程中,在極短暫的剎那間就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每一世又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共為九世,一切事物都受九世的約束。雖是九世,各各不同,但又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在一念之中,稱為“十世隔法異成門”。
所以“十世隔法異成門”又被稱為“三世一念”,即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只是頭腦中的觀念上的區別。
在《〈倫理學原理〉批註》中,毛澤東說過“事實本無區別,惟概念有區別”的話,表明他也是將時間上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