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便以太后之命倡議諸位擁立我皇兒重新登基,宣佈董賊所立劉協不合法典,帝位無效。眾卿家以為如何?”
“太后英明,我北海軍民皆俯首稱臣,擁戴弘農王重登帝位。”
何太后話音剛落,孔融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衷心。
陶謙、劉岱、張邈也紛紛站了出來表示贊成:“太后所言極是,董賊所立天子有悖大漢法典,正該擁弘農王殿下重登帝位。以正帝號。”
對於孔、陶等人的表態,何後十分滿意。又把目光轉向袁紹。
論身份他是聯軍盟主,論家世他是四世三公之後。除卻皇室的海內第一望族,如果能夠得到袁紹的支援,那麼讓兒子重登帝位的事情十有**就會板上釘釘了!
既然被太后點名,袁紹也不能再躲了,當下昂首闊步的站了出來,高聲道:“太后所倡,並無不可。然天下諸侯並非僅有我等,要擁立弘農王重新登基,絕非小事。以紹之見,太后應當昭告天下,取得各州刺史、郡守的支援之後,再行登基之儀,必然萬民臣服,再無異議!”
“言之有理,正當如此!”
聽了袁紹所言,對劉辯恨之入骨的袁術也站出來附和,兄弟二人終於少見的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
聽了袁氏兄弟所言。冀州刺史韓馥、山陽太守袁遺、河內太守王匡等幾個諸侯俱都表示贊成:“袁渤海言之有理,只有昭告天下,讓各地諸侯均無異議,殿下重登帝位自然水到渠成。任何人也不敢再有詬病。”
一時之間,在場的諸侯立即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袁氏兄弟為首的“昭告天下派”。另一派是以陶謙、孔融為首的“立即登基派”,雙方吵吵嚷嚷。辯論的面紅耳赤,大有摩拳擦掌。手底下見個真章的態勢。
沒想到世受隆恩的袁紹竟然站出來唱反調,這讓何後面有慍怒之色,拿眼睛瞟了坐在旁邊的兒子一眼:“皇兒,你怎麼看?”
其實,劉辯壓根就沒想這麼快的奪回自己的帝位,只是想借著何後的倡議試試各路諸侯的反應而已。
江山是打出來的,並不是討回來的!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現在大漢朝的這頭麋鹿也差不多丟失了,雖然諸侯表面上對漢室還算尊崇,但私底下難免會有不臣之心,只是現在都不敢流露出來而已。
就算他們現在把自己推上了帝位,但當有一天看到自己孱弱不堪的時候,難保就不會變成下一個董卓。只有向諸侯展示強大的武力,才會讓他們心悅誠服,誠惶誠恐的跪地稱臣!
“曹孟德將軍為何一言不發?”
劉辯並沒有直接回答何太后的話,而是把目光轉到了一直微閉雙目,沉默不語的曹操身上。
聽到弘農王突然點自己的名,曹操猛的睜開了眼睛,小心翼翼的出列,拱手道:“以操之見,昭告天下之事可行,但不必徵得各地官吏的同意,只須知會一聲即可。那董卓擁立陳留王,又何曾徵得天下同意?”
“此言甚善,就按照曹將軍所說行事。哀家馬上提筆寫一封懿旨,昭告天下臣民,廢除劉協帝位,由先帝嫡長子劉辯重登帝位。”
終於找到了折衷的方案,何太后喜出望外,等曹操話音一落,立即抓住機會做了最終決議。並且下令會議到此為止,完全不給“昭告派”反擊的機會。
“區區一席話,便腳踩兩隻船,既不得罪袁紹也不得罪太后,果真奸雄也!”
看到曹操緩緩退入諸侯行列,面上古井不波,一副深藏身與名的姿態,劉辯不由得在心中暗自誇讚了一聲。只可惜劉備因職位低下,並沒有受到太后的徵召,否則劉辯倒是很想看看劉備在這件事情上作何反應?
“眾卿告退,哀家旅途勞累,要休息了!”
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何太后也不理會諸侯是否還有話說,打著呵欠直接起身走入了內帳。
看到何太后離去,孔融、陶謙等擁立派俱都笑逐顏開,樂呵呵的結伴離開。袁紹只能嘆息一聲,一言不發的鬱悶離去。就連袁紹都走了,其他諸侯自然不會再留下來自討沒趣,紛紛辭別弘農王,陸續離去。
夜色深沉。
侍衛突然來報:“北平太守公孫瓚正在營門外求見!”
“深夜前來,所為何事?宣他進帳!”
劉辯放下手裡的書卷,一臉疑惑的宣佈召見公孫瓚。並且讓侍衛把劉伯溫、劉曄、徐庶、岳飛、秦瓊、魏延、徐晃等召集過來,幫著自己揣摩公孫瓚的來意。
不大會功夫,公孫瓚在侍衛的帶領下,領著一幫隨從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