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計程車子們多已投靠權貴或出生士族,日後路途也早有安排,此次大批寒門士子選出來,嶽淞明白此事已經商定卻是沒有交給夏首輔去辦,這是因為陛下對這個人數還不滿意。
本來只需要吏部的巡官或者侍郎協辦,便已經是足夠了。但這次不僅入翰林的陛下要抓,去京城各處見習的陛下也要抓,因而竟然派了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林盎來協辦此事。
若是三百學子留了大半在京中,翰林的幾十人由自己牽頭,而京中各處的學子們承了恩情的,可就是林尚書了啊!
這百餘人此時身份低微,看似不起眼,但日後團結發展起來,可是相當大的一股力量。否則陛下也不會如此上心。
想起前些年,林盎火速從四品巡官升到二品尚書之後,就一直呆在這個位置上再也沒動過,這回又是隨內閣聽政,又是惠及眾寒門學子,恐怕是要藉著春闈的東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
議完了三百學子的去向,就議到了殿試的細枝末節。
皇帝想起了前幾天張公公的提議,“早些年我朝初立,殿試上問的是《國之中興》,前幾年天下漸漸太平,問的是《禮法》。這殿試總是要因地制宜,今年就以春闈案為因,考《科舉之本》諸位意下如何?”
這殿試試題,要事先和幾位大學士商討,就是因為有時出題偏頗了,這屆的殿試效果就很可能一落千丈。
就比如陛下第一次科舉殿試的時候,因為沒當過皇帝,他就考了諸生《問帝王之務》,遭到了夏彥的極力反對。
但陛下一意孤行,事後證明夏彥所言不虛,這答卷交上來,眾生大多不敢答,文章寫得是模稜兩可,含含糊糊。
仔細一看都是廢話套話。而真的答得精彩的,陛下心裡看著卻又覺得稍微有點不是滋味兒,因而這次科舉是有些不了了之的感覺,殿試排名也無太多參考價值,被認為是最水的一屆。
而後陛下每次出題,都要先問過夏彥這位大儒的意見,他雖然時常性子固執頂撞陛下,與同僚的關係也不好,但的確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也不可能穩坐這個位置這麼久。
聽了這次陛下的心思之後,夏彥微微沉吟了一下,“如此,略略不妥。”
殿試題目切忌不可與考生太過相關,或者所考的東西太過忌諱。
不可與考生太過相關,是因為古人慣例要避嫌,春闈案諸學子都與之相關,加上殿試皇帝親自監考,容易進退失據,發揮失常。
而所考東西太過忌諱也是一個道理,就如第一屆考的,《問帝王之務》,學子們不免畏首畏尾,也容易影響發揮。
但比起古板守舊的夏首輔,敢於從一個小諸侯王拼成皇帝的陛下自然大膽許多,他本想考的是有關今後寒門學子入仕名額加大如此之多,應當如何處理的事情。想看看這些學子們有沒有什麼高明的見解。
如今連春闈案都不能考,那這就更不能考了。
陛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這春闈案不考眾學子也成,但這林家小子朕卻是要考他這題,看看這位英俊沉下僚能在殿試上答出什麼文章來。“
仔細想想陛下覺得夏彥所說不錯,殿試畢竟主要還是定次第,擇優錄取,這些事情大可以之後再問。但林甫皇帝卻是不想給他太多思索的機會,想今早看看他到底會怎麼答,因而就想出這麼個一試兩卷的法子來。
可這話音剛落,夏首輔就把頭搖成了撥浪鼓,“萬萬不可啊陛下!這殿試是天下最高一級的考試,陛下日前才查處了那麼些徇私舞弊的官員學子,又怎可如此?”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考天下學子,自己當皇帝的,殿試上問問自家侄子對於這些寒門士子有何看法卻也是不行嗎?又想到眼前這位家中還有子侄捲入了春闈案,不由得冷聲提了一句,“夏首輔既如此公正嚴明,當先齊家才是。”
第七十七章 什麼價?
夏首輔家裡雖然有個遠房親戚也涉案其中,不過大家都心知肚明,一身傲骨的夏首輔絕不可能參與其中,所以從沒有將他和春闈案聯絡在一起。
陛下雖然明白他和春闈案沒有關係,但見他這副樣子很是不快,便出言指責他管教不嚴。這話本也就是發個脾氣,要是換了尋常官員早就跪下來口稱有罪,請陛下責罰了。
可這夏首輔當真是有些死迂,竟當場梗著脖子和陛下犟了起來,“陛下,春闈一案老臣絕不敢徇私枉法,袒護族人,還請陛下依律查辦,就是要殺他的頭,老臣也絕對一字不提!可這殿試乃是最高階別的考試,給小林公子這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