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後蜀李特都成都,夏赫連勃勃都統萬城。晉永嘉南遷後,魏據有中原。初都代,後徒洛陽。至文帝遷長安,孝靜帝遷鄴,號東魏;北齊高洋以鄴為上都。晉陽為下都。西魏禪周,周禪隋,隋並都長安。隋高祖營大興城,後徒居之,更名曰長安,即今西京城也。隋煬帝遷洛陽於故周王城南,封伊闕,即今東都城也。)唐虞以前,都名不著;自夏之後,各有所稱。《白虎通》雲:夏為夏邑,商為商邑,周為京師,是也。《公羊傳》曰:京師者何也?天子之所居也。京大也,師眾也,言天子所居,必以眾大言之也。
§事對
【天府 帝畿】《漢書》曰:劉敬說上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洛陽,曰:“東有成皋,西有崤澠,背河向洛,其固亦足恃也。”張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也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班固《西都賦》曰: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陰,則天下之奧區焉。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
【帶涇 貫渭】班固《西都賦》曰: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帶以洪河涇渭之川。《三輔黃圖》曰:秦皇兼天下,都咸陽,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
【作豐 營洛】《毛詩》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漢書》曰:昔者周公營洛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藩屏四方,故立京師。
【三毫 二週】皇甫謐《帝王世紀》雲:殷有三毫在梁國,一毫在河南也。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則盤庚所徒也。《史記》曰:五赧時東西周分境,王赧徒都西周。
【千里 四縣】《白虎通》曰:京師者何謂也?千里之邑號也,法日月之徑千里。《周禮》曰:四縣為都,以任地事。
【居邰 徙雍】《三輔故事》曰:周后稷居邰,公劉遷豳,亶甫遷岐山之陽。《三輔黃圖》曰:秦德公自汧徒雍。
【法日 象漢】法日事,見千里注,象漢事,見貫渭注。
【再徒 五遷】《呂氏春秋》曰:一徒成邑,再徒成都,三徒成國。《尚書》曰:盤庚五遷,將徒毫殷。
【澗瀍 河洛】《尚書》曰: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左思《蜀都賦》曰: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裡。
【建瓴 定鼎】《漢書》曰;秦中,形勝為國也。地勢便利,以加兵於諸侯,譬猶高屋之一建瓴水也。《帝王世紀》曰:武王伐紂,營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陽西南洛水北有鼎中觀,是也。
【伊洛 崤函】傅毅《洛都賦》曰:尋厲代之規兆,仍險塞之自然,決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漢書·張良》曰: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
【統四方 兼六合】《五經要義》曰: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帝制萬國者也。左思《蜀都賦》曰:夫蜀都者,於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也。
【交風雨 總天地】張衡《東京賦》曰:昔先王之京邑也,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總天地事見統四方注。
【挾成皋 據函谷】傅毅《洛陽賦》曰:挾成皋之巖阻,扶二崤之崇山。班固《西都賦》曰:左據函谷二崤之阻。
【四方之極 八紘之中】《毛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毛萇注曰:商邑,京師也。左思《魏都賦》曰:夫魏土者,考之四隩,則八紘之中也;測之寒暑,則霜露所均也。
§賦
【後漢班固《西都賦》】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左據函谷二崤之陰,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下之奧區焉。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眂,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後漢傅毅《洛都賦》】惟漢元運會,世祖受命而弭亂。體神武之聖資,握天人之契贊;揮電旗於四野,拂宇宙之殘難。受皇號於高邑,修茲都之城館;尋厲代之規兆,仍險塞之自然。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巖阻,扶二崤之崇山。砥柱回波綴於後,三塗太室結於前。鎮以嵩高喬嶽,峻極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