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臣弟知道按照城陽郡那套新政走下去,很可能會招來朝中大臣們的責難,甚至陷害,因為臣弟保的是百姓利益,保的是我大漢的江山社稷,傷害的卻是口口聲聲為了聖上和江山社稷、卻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世家豪門。”
“這些世家豪門在整個大漢加起來只有幾萬人,卻佔據天下大半良田和肥沃土地,他們利用先帝和聖上給予的特權。堂而皇之偷稅漏稅,有的乾脆不交稅,卻讓失去土地淪為奴僕的千千萬萬百姓來養活整個國家。”
“正如上任宗正劉虞大人所言,在各地名門大閥和地主豪強無法無天的盤剝之下。大漢子民越來越活不下去了,這才是到處暴亂到處造反的根本原因啊!皇兄如果信得臣弟,就給臣弟一點時間吧。不需要太長,三年。三年時間就足夠了!”
劉宏越想就越能體會劉存的良苦用心,也就更加理解劉存這幾年過得多麼不容易。因而徹底理解了劉存所實行的“抑制土地兼併、鼓勵土地開墾、扶持工商百業”的青州新政,不知不覺間他坐直身子,呆呆望向大殿正門外空無一人的丹陛之下,如同中邪似的一動不動,臉色蒼白神形極為駭人。
大殿裡不少人看到皇帝的異常,驚慌之下不由得相互暗示提醒,正慷慨激昂發表演說的侍御史桓典猛然看到太尉張溫向他擺手,連忙走到張溫面前,詢問有何吩咐?氣得幕後指使者張溫乾脆閉上眼。
桓典四處看看,這才發現皇上非常不對勁,嚇得連忙退下去,額頭上立馬冒出豆大汗珠,心想要是把外強中乾的皇帝氣得當場倒下,他豈不成了千古罪人死無葬身之地?
張讓和張敦手忙腳亂地跪到皇帝跟前悽聲呼喚,劉宏慢慢回過神來,鬆鬆垮垮的龍袍下,消瘦的身體晃了幾下,在百官驚恐的目光中顫悠悠地站起來,盯著下方匍匐在地的侍御史桓典,艱難地抬起乾瘦的手,指著嚇得渾身發抖的桓典,咬牙切齒地說道:
“你說為朕的江山社稷赴湯蹈火,很好!聽說你在譙郡老家,有田地千傾,庭院過百,牛馬成群,僕從如雲,那你就替朕分憂吧,三日之內,把一千金給朕送來,買下你如今的侍御史職務,完了你愛彈劾誰都行,要是不願意,就閉上你的嘴,回你譙郡老家。”
劉宏撐著一口硬氣說完,頓時虛脫般差點暈過去,嚇得趙忠高呼散朝,張敦幾個近侍七手八腳把劉宏抬上龍攆,匆匆忙忙送回後殿,兩名年輕小黃門早已向太醫值房飛奔而去。
對劉存發起的最大一次彈劾就這樣結束了,不願拿出一千金買官的桓典冷汗擦乾,終於慢慢回過魂來,在張溫等重臣的授意下,立刻大義凜然地高調辭官,博得一片喝彩之後,悄悄殺向大漢朝的官僚儲備中心——太學!
可如今的太學博士和學生們不是那麼好糊弄的,經過了兩次黨錮之禍,大漢王朝學界早已沒有之前的銳氣和衝動,大部分師生在前人的悲憤吶喊和斑斑血淚中學會了默默反省,學會了理性思考。
儘管不少師生基於自身的階級立場或政治目的,迅速加入桓典領銜的抨擊青州新政的行列,但更多的學子顯示出更為務實的求索態度,儒家思想也遭到了從未有過的懷疑,諸子百家的學說逐漸被苦苦尋找振興之路的學子悄悄翻出來。
同樣有不少一直在苦苦尋找救國道路的師生,從青州的發展中看到了曙光,逐漸挺身而出,提出針鋒相對的政治觀點。
於是,一場波及大漢天下、激烈而又曠日持久的大辯論爆發了,最後連劉存一手建立起來的琅琊書院,也陷入大辯論的政治激流中。(未完待續。。)
ps: 第四更送上!巨火精疲力盡,求訂閱、月票、推薦票和全贊支援!感激不盡!
第一二〇章 逆水行舟(下)
劉存回到臨淄才得知這一情況,與麾下智囊商議過後,決定對此置之不理,任其發展,看看朝庭特別是青州各地,都是什麼人在為反對新政推波助瀾?
讓那些小丑都跳出來,然後再一起收拾。
公孫沛和管寧等人的意見很一致,劉存徹底放心了,不管外界怎麼亂,只要青州不亂他就不在乎,反而希望這場史無前例的大辯論越激烈越好,時間越長越好。
中平五年臘月初五,青州各地的縣令、縣長、縣丞、主簿和都尉等三百餘官吏雲集臨淄刺史府,參加長達十天的青州政務會議,這一前所未有的舉措,引發青州各界的巨大轟動,也引起周邊各州郡的強烈關注。
劉存和他的心腹們非常清楚,召開這麼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會議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但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