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齊郡都尉一職?”
“下官知道,大人治下的城陽各縣,領兵都尉只負責訓練士卒保境安民,並不干預地方行政,對吧大人?”
劉存笑道:“沒錯!軍人不干預地方行政,同樣是歷朝歷代的規矩,反而是文官總能夠兼領兵權。景春兄,謝謝了!如此深情厚誼,劉存記在心上!”
焦和哈哈一笑,客氣幾句便站起來告辭。劉存將焦和一直送到大門口,兩人一路有說有笑,羨煞了進進出出的諸多官吏。
等劉存再次回到公事房,公孫沛和管寧已經坐在他的辦公桌前方,剛才劉存與焦和相互試探相互交底時,公孫沛和管寧就在裡間靜聽,此刻兩人的意見非常一致:
“焦和主動示好,希望與主公結交,定是從朝中獲得了訊息,藉此機會表明心跡,希望主公儘快健全刺史府衙門,一句話——建衙!”
之所以說是建衙,不敢言開府,原因是建衙與開府絕不一樣,大漢朝對開府的規定和限制非常嚴格,只有三公和大將軍才能根據定製獲准開府,組建自己的民政和軍政班子。
建衙則沒有那麼嚴格的限制,各州刺史本來就有設於各州的刺史府,每個郡的郡都尉也有資格建立自己的軍政衙門,每個郡也都可以單獨建立自己的鹽鐵衙門。
劉存和他的麾下心腹要做的就是建衙,不過在外人看來,只是換個寬敞地方辦公居住,再補足青州刺史座下長期空缺的官吏,將刺史府衙門弄得氣派威嚴一些。
實際上,劉存和他的心腹謀士們是建立一個健全的軍政班子,借大亂之際一舉將整個青州的行政權力和軍權收回來,逐步推行各項新政,最終把青州刺史府建設成為統轄青州軍政大權的強力機構,這個機構還有個世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幕府。
早在五個月前,大漢宗親、九卿之一的太常卿劉焉有感於天下叛亂四起,向朝廷提請恢復漢成帝時期的州牧制度,任命宗室或者重臣為州牧,理由非常充分,而且針對時弊:“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劉焉的提議,被朝中文武大臣認為是在朝廷和地方郡縣之間,再增設一層權力機構,皇帝任命的州牧權力凌駕於地方太守之上,便於總攬各州軍政大權,威懾不臣,防微杜漸,以到達安定百姓天下太平的統治目的。
皇帝劉宏與朝廷文武百官經過數月討論,再看到如今大漢天下暴亂四起,特別是前泰山太守張舉和中山太守張純的大規模叛亂,嚴重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政權,所以,皇帝和文武百官逐漸認可了劉焉的意見,並已開始制定相關制度,不久將會正式向天下頒佈執行州牧制度。
劉存和他的心腹們早已得到訊息,一直以來都在為此日夜努力,就連劉存的大舅哥糜竺,為了劉存順利上位,如今還在頻頻往來於琅琊與洛陽之間。
第九十八章 冀州來使(上)
ps:第二更送上!求收藏!求推薦票!謝謝!
****************
九月初一巳時,是公孫沛推算的吉日吉時,劉存的刺史府正式搬離臨淄東門內大街,遷入城中央十字幹道街口北側的兩座相鄰院子。
隔著十二步寬的北大街街口東面,就是焦和的那座外表雄渾內在幽靜的齊郡太守府。
劉存進入寬大氣派的新府衙,並不急於前往自己的公事房和後院住處,而是到處看看,信步漫遊,正在拆除兩院之間圍牆和低矮房子的工匠們見到劉存,並沒有如臨淄百姓那樣停下致禮,而是親切地對劉存笑了笑,便繼續忙碌自己的事情。
陪伴劉存漫步的管寧見劉存和諸多工匠的隨和關係,禁不住感慨道:“當今天下,也只有主公和治下百姓,才會如同自家鄰居一般和睦相處,恐怕只有三皇五帝的時候,官民之間才會如此率真啊!”
“別感嘆了,三皇五帝那時一個國家才多大點?恐怕和今天一個鄉或者一個縣差不多吧?鄉里鄉親的,和誰擺架子去?對了,差點忘記問你,不就是拆除兩座院之間的隔牆和雜物房嗎?隨便休整一下就行了,為何專門從琅琊把數百個技藝高超的匠師召來?至於嗎?”劉存很不以為然。
管寧立刻沉下臉:“堂堂一州之府,怎可如此隨便?我等下屬不是不知主公節儉,可在刺史府衙這件大事上,由不得主公做主,這不但關係到朝廷和主公的威儀,同樣關係到我等眾多屬官的臉面。”
劉存服輸了:“好、好!聽大家的,不過切不可太過奢華,原來的大門也挺好,不用再費心了,若是覺得不夠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