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錢行濟南分行的資格,不情不願答應劉存的附加條件,集資八千萬錢投入章丘冶煉製造業和紡織業,獲得他們誰也不看好的六成股份。
這些權貴門閥對此沒有給予任何期望。不少人乾脆把自己的投資當成是向劉存交付保護費,誰知州府在不到半年時間裡,便將十餘座紡織工坊建好,從琅琊引進的新式紡機效率驚人,投產兩個月便已獲利。
章丘冶煉製造工坊已初具規模,州府衙門從數萬流民中徵用一萬八千餘青壯,在一片荒蕪的大山腳下夜以繼日地苦幹,建起了延綿四里的高大工坊區。
產業整合後接受聘請的六千餘名本地工匠,在珠山和臨淄鐵城調來的三百餘名匠師帶領下,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建起八座先進的大型煉爐和高效水排。沿著鋼筋混泥土澆築的兩條引水渠裝上二十餘座碩大水車和數十臺製造裝置。
三個半月前,點火試產成功。如今已生產出三種外銷型兵器甲冑、十餘種先進農具和兩個系列的五金工具,所有產品尚未入庫,就被合約經銷商琅琊商會的商隊運走,銷往冀州、徐州、幽州甚至更遠的吳越和交州地區。
如今,投資入股的三十餘家權貴門閥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對劉存懷有的那點兒怨念煙消雲散,以濟南王劉康為首的十三世家欣喜之餘,非常後悔自己當初的保守,不少門閥悄然改變了態度,重新審視劉存溫和的政治經濟改良政策,開始主動向劉存靠攏。
以目前形勢看,章丘兩大工坊和濟南紡織工坊給他們帶來的豐厚利潤,絕不低於琅琊錢行濟南分行的月利分紅。
因此,最近一段時間,劉康和濟南國十三世家頻頻聚會,商討如何說服劉存,將章丘兩大工坊中屬於青州府衙的四成股份全部買過來。
相比之下,青州政府的收穫更大。
成千上萬民眾因為章丘兩大工坊和濟南郊外的數十家紡織工坊獲得寶貴的就業機會,方圓百里內的居住環境在科學合理的規劃下大為改善。更為重要的是,一年的免稅期滿之後,兩大行業將會成為青州重要的支柱型產業,給青州政府帶來豐裕的稅收。
劉存對青州各級衙門半年來取得的成績深感滿意,他回到濟南後的第二天,便在霍堅、管寧、國淵、秦義等文武官員的陪同下走出南門,穿過橫臥歷下波和五龍潭之間的九孔石橋,前往新落成的濟南大學進行視察,這裡才是劉存寄託了無限希望的地方。
“大學”的名稱由來已久,《禮記。王制》中就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及“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蓺焉,履大節焉”、“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和“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的記載,大學也稱為“成均”或“上庠”,西周時期有了直屬中央機構的太學,本朝前期在京師也設立了太學,為中央官學和最高學府,太學祭酒兼掌全國教育行政。
為避免引起朝廷文武大臣和各路諸侯的詬病,劉存和麾下心腹商議過後,為這座青州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學府,定名為更富地方色彩的濟南大學,變相地實施科舉制度,為將來的發展積蓄人才。
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濟南大學的首任山長並非享譽天下的鄭玄或邴原,而是鄭玄和邴原的學生濟南相管寧。而負責濟南大學具體管理事務的學監,則是劉存敬重的心腹謀士、以推廣農業耕作新技術和畜牧飼養技術而享譽天下的田牧。
鄭玄和管寧之所以不願擔任濟南大學山長,並非輕視劉存提倡的教育改革政策,更不是抱殘守缺,看不起培養農工商百業技術人才的綜合性新型大學,而是因為兩人管轄的琅琊書院比新成立的濟南大學更負盛名,更有影響力。
其次,鄭玄和邴原捨不得離開傾注全副心血的琅琊書院,他們與學院博士們的家人都住在依山傍海風景秀美的琅琊臺下,習慣了琅琊溫暖的氣候和生活方式,不願搬離這個天下士林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這其中,還有個難以啟齒的重要原因:保持琅琊書院超然的獨立地位,堅持自由開放的學術風氣,擺脫劉存的制約,不受越來越強大的青州政權所控制!
琅琊農工商學院整體遷入濟南大學,原有八個學科重組為濟南大學下屬文理學院、農牧學院、工商學院、機械學院、建築學院和兩個學術研究院,附屬印刷工坊的規模隨之擴大數倍,工匠與學徒人數高達四百餘人,成為整個大漢最大的書籍印刷和發行基地。
原琅琊農工商學院附屬陶瓷工坊、木器工坊、鐵器工坊和冶煉工坊,盡數搬遷到濟南東面的章丘城西新區,以濟南大學附屬工坊的名義繼續經營,繼續作為濟南大學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