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加以粉飾以法俄作為假想敵。當然,如何擊敗擁有強大海軍艦隊的假想敵,如何削弱敵人可以參加決戰的主力艦隊,如何爭奪制海權以保證遠洋利益的假設,讓學員中真正有心的聰明人還是可以猜到真正的目標是誰。而當海軍交戰派未來勢力越來越龐大,最終讓德國海軍成為一支侵略性極強的進攻力量,這一點,是現在的約亨所沒有想到的。
結束了遠航訓練,已經是1884年1月了。終於擺脫枯燥的航行學員們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而學員的課程也正式進入文化課的學習當中,而約亨再次展現了自己從小就是一名書蟲的優秀特質。所有學員都知道皇太孫殿下一有空就鑽進圖書館,對各類技術類書籍可以說已經到了著魔的地步,然後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用奇怪的方塊型的符號寫寫畫畫,簡直廢寢忘食。而也因此在稱讚皇太孫勤奮好學的好評之外,約亨還多了一個圖書館啃書狂魔的外號。當然這隻能在背地裡說說,不過約亨聽到了也並不在意,因為大家並沒有惡意。而約亨現在正忙著的就是在整理關於海軍炮術以及相關技術發展的資料。
未來是大艦巨炮對轟的時代。當然潛艇、航母這些新興兵器約亨不會放棄,但是在技術限制情況下,巨炮的轟鳴依然是時代的主流。而在技術上提高德國海軍炮術被約亨作為了第一個目標。自從1881年馬爾斯號炮術訓練艦加入德國海軍以來,德國人也如同英國人一樣,射擊訓練中以固定仰角對指定距離上的目標進行射擊,距離通常為500米、1500米、2500米,並且以15節航速為基準,以1/16度為一個步進微調火炮仰角來修正射擊引數。德國海軍一般一年進行一次火炮射擊演練,然而演練成績並不被認為很重要。直到1885年新任海軍炮術負責任馮·湯姆森上任,德國海軍才開始追趕先進國家的炮術水平,而且同年10月10日—14日,馮·湯姆森負責了德國海軍首次遠距離射擊試驗,拜恩號鐵甲艦在波羅的海對1500—5000米距離範圍內的多個目標進行了133次射擊,其中實現了33次命中。但是即便如此,到1897年以前,德國海軍仍然普遍採用六分儀進行目標測距,另外使用(簡稱st。g)系統進行目標方位和方位變化率。而且沒有形成系統的海戰戰場戰術描繪模式,整體技術水平與同時期英國皇家海軍使用的模擬目標件運動的德梅里克計算器相比簡直粗糙不堪,原始至極。
因此趁著明年德國海軍開始炮術改革,自己先行拿出諸如目標測距、模擬運算、甚至火控思路,這都對德國海軍未來炮術發展能起到巨大的啟發,而為此,先行了解當前世界各國技術水平,並結合處以當前技術可以實現的技術平臺也正是約亨瘋狂查閱技術類資料的原因。而最終彙集起來的就是約亨的技術性展望論文《射擊與命中》。
這篇論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艦體運動對瞄準的影響。以拿破崙一世時期的利用鐘擺來判斷艦艇橫搖過程中適合射擊的時機為理論基礎,提出了16年後英國皇家海軍斯庫拉號巡洋艦艦長珀西·斯科特上校發現的連續瞄準技術,透過炮手在射擊前不斷調整火炮仰角來彌補艦體橫搖帶來的影響。1899年5月26日斯庫拉號在年度訓練演習中以70次射擊56次命中的取得了6倍於以往固定仰角的射擊表現。而現在這一思路被約亨提前拿出來,並且提出設立全新的炮戰崗位——瞄準手,由此崗位隨時調整艦炮仰角以便更準確的瞄準目標,並且為了進一步配合瞄準手,還提出設立瞄準具設定手,來取代以往射擊依賴於仰角瞄準手和方向瞄準手所指示的大致目標方位。並且提出由於人員對海平面和目標的觀測容易出現誤差,因此需要類似鐘擺一樣幫助瞄準手確定艦體的搖動位置,而這種裝置需要足夠的精準和穩定,因此可以利用陀螺旋轉時的兩個基本特性:定軸性和進動性。這實際上就是提出了陀螺穩定儀的基本概念,雖然這種技術到二戰才基本完善,但是能領先一點是一點。所以約亨毫不客氣,而精密加工正是德國人的強項,技術難度什麼的讓專業人士去頭疼去!
第二部分:目標測距與資料傳輸。首先分析了現在各國主流使用的六分儀手操式測距方法的種種不足。另一方面提出了未來成為光學測距主流的體視式測距儀的基本概念(注1),透過一根作為基準長度的水平長管,擁有左右兩組由固定安裝的透視鏡組成的物鏡,且物鏡的主光軸垂直於兩組物鏡之間的測距基線。測距時先正對目標,測距基線垂直於目標瞄準線,當物鏡成像後,透過類似潛望鏡的光路在中部左右目鏡上成像,此時測距人員透過左右眼同時觀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