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公中真正懂點海軍的也就李鴻章一人而已,不過好在電文裡說的很清楚,德國人的設計出色效能優良,且對比英國產品,價格公道。自然是不二選擇。
因此兩宮太后和諸位大臣自然一致同意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此型鐵甲艦。不過在訂購數量上到是產生爭議,總理大臣兼左都御史李鴻藻作為保守派的領袖李鴻藻自然反對洋務派領袖李鴻章提出的訂購兩艘鐵甲艦的意見,認為購艦一事花項巨大,宜先造一艘,若果真得力,則續造不遲。
而李鴻章自然不能讓其如願,堅決主張訂造兩艘鐵甲艦,若非經費有限(注2),更是恨不得一次性訂購三艘,在他看來節省近十萬兩銀子倒在其次,關鍵是朝廷辦事經常有頭無尾,沒準哪天風向不對,這海軍就不建了也說不定,若能趁此機會多訂一艘是一艘。當然,他嘴裡還是強調籌款不易,能省則省云云。
最後兩宮太后一合計,這海軍到底是要建的,能省一分算一分,訂購兩艘能省50萬馬克,摺合9。5萬兩白銀。於是便準了李鴻章所請,當即下達口諭:著李鳳苞即刻在德伏爾鏗廠督造鐵甲二隻,不得延誤。
得到回電的李鳳苞喜不自勝,立即通知伏爾鏗船廠準備簽訂合同。而伏爾鏗船廠眼見訂單成了興致高昂,雙方自然皆大歡喜。
1880年12月2日,李鳳苞依據德國海軍部的標準,與伏爾鏗造船廠草簽了訂造第一艘鐵甲艦的合同。
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儀式,伏爾鏗造船廠邀請德國海軍司令、威廉以及中國特使徐建寅等參加宴會。席間,徐建寅即興致祝酒辭,謂“……今我中國擬在伏爾鏗船廠訂造一船,足證我國與德國交誼之厚。尤願伏爾鏗廠用心製造,成此利器,俾將來中國武備之聲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為始基……”。
關於這級新式鐵甲艦的技術概況,徐建寅在當時的日記中稱:“現在中國擬造之船,議仿英弗萊息白及薩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似可列於當今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
1881年1月8日,兩艘鐵甲艦訂造合同正式簽約。兩艦合計造價1750萬馬克,相當於87。5萬英鎊,摺合白銀332。5萬兩。
1881年8月22日,第一艘鐵甲艦被李鴻章命名為“定遠”,英文譯為。同型的第二艘鐵甲艦被李鴻章命名為“鎮遠”,英文譯為。
這場成功的訂購交易中,表面看伏爾鏗船廠收穫最大,約阿希姆王子不僅幫助船廠說服清國選擇了較為昂貴的設計方案,而且靠打折優惠的名義讓清國一次性訂購兩艘鐵甲艦,為伏爾鏗船廠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實際上最大的贏家卻是清國。歷史上,兩艘鐵甲艦是分兩次訂購的,結果延後半年訂造的鎮遠號,由於材料價格上漲,不僅水線下部的裝甲質量有所下降,而且價格還有所上升。現在一下子簽下兩艘的訂單,無論價錢還是質量都可以做到完全一樣,不會多花冤枉錢了。更重要的是,兩艘船同時訂購同時開工,就有望在1883年中旬同時驗收交付,也好趕在中法戰爭前返回清國,為那場“不敗而敗”的戰爭帶來些應有的變數。
至於海峽對岸的英國人,是在第一艘訂造合同簽訂後一個月才得知這個訊息,發現自己不僅兩艘滯銷貨再次砸在了自己手裡,而且還錯過了價值近90萬英鎊的大訂單,此時才追悔莫及。
而這兩艘鉅艦隨著她們鋪下龍骨的這一天起,將帶著“亞洲第一艦”的榮光,開始一段曲折而光輝,榮耀而悲壯的歷程。此乃後話,按且不表。
注1:歷史上定鎮二艦花費為86萬英鎊,摺合327萬兩不到,1720萬馬克。平均每艘43萬英鎊。這個價格在當時的歐洲極為便宜,而英國人的不屈號估價單艦就大約74萬英鎊左右,而英國人為清朝建造的超勇、揚威號兩艘撞擊巡洋艦,排水量僅為1300噸,造價就高達單艦17萬英鎊,摺合65萬兩白銀,340萬馬克。所以德國人這邊是真心的良心價。所以新的定遠和鎮遠因此造價提升到單艦45萬英鎊並不算宰人。
另附錄:背景資料:歷史上定鎮二艦具體價格列表
注:2:歷史上定遠、鎮遠、濟遠三艦總共花費約為106萬英鎊左右,摺合403萬兩白銀,2120萬馬克,濟遠原本是計劃作為定遠級三號艦訂購的,不過因為經費不足最後縮水為穹甲巡洋艦的。
第6章 生意上門了,先生們,快點出來接客
自從在帝國高層面前大大的露了一把臉後,海軍內部立刻開始的在艦船定位以及技術應用方面的研究,發現小王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