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名字呢?我略一沉吟道:“便叫舉士新法好了。”
不過我沒有想到,想得很好的東西,執行起來未必就能一帆風順。朝野之中,反對之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首先反對我的人竟然是諸葛喬,他問我道:首先,舉士新法要人來京考試,窮學生來不了怎麼辦?赴京趕考,路途遙遠,肯定用路費,花時間,再加上道路不平,如何來解決?蜀中之人要是來到長安,路上翻山越嶺,要多少時間才行?
其次有能力的人不願來怎麼辦?要知道,大多數高人隱士都不願出山,州郡舉薦,皇帝徵召,尚且一推再推,何況是要他們來與普通士子共同參加什麼考試。更不用說孔明先生這樣不世出的奇才,連太上皇親自上門還要三顧呢。
再次時間太緊,這舉士新法又能來多少人?人來少了,取了些庸才,豈不是把皇上的名聲也毀了?而且,原來的各大豪門可以直接推選人才,如今取消了他們這個權力,他們肯還是不肯?
我對諸葛喬說:“平心而論,你的話極有道理。不過,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有其不成熟之處,何況就算是成熟,人們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而人們對舊的事物有具體的認知,有熟練的操作程式,自然不想改變,懶惰是人的天性,習慣會左右人的思維。
此時季漢草創,永珍更新,此時任何改變,都是容易的,但以今後再改變難了。而且察舉之制,已現弊端,再不能持續下去。就眼下來說,這種改變是正常的,是必須的。否則的話,人們只務虛名,不求實才,把國家的理才大典變成談玄之會,把唯才是舉變成唯名是舉,那季漢天下豈不重滔東漢覆轍?
如果你認為我所提的制度存在問題,你可以幫助我共同來完善它,讓它在現階段做得更好,但是如果因為它的不完善而否定它,那就不必了。
你所說的幾點,自然應該解決,蜀中的學生可在成都舉士,雍涼的在長安舉士,這樣就免去了他們的勞頓之苦;高人不出山,我們還可以用直接徵召的方法,但我希望舉士新法成為正途;第一次的舉士,來得人可能會少一些,但我們可以從嚴選取,細心操作,不會出現取庸才的現象。
只要第一次辦好了,以後自然會越來越好。各大豪門,不說雍涼益三州現下沒什麼大的豪門,便是當真有,也別想阻止我的決心。此事,哪怕花一百年的時間,季漢也會把它定為國策!”
此後,這一紙詔書在丞相府、尚書檯和御史臺之間來回穿梭,徵求意見。
我發現,舉士新法之事,在上層反對的人多,在下層卻是支援的人多,在各州郡反對的人多,至於學校和百姓則是支援的人多。這種調查結果堅定了我改察舉為舉士新法的信心。
與之相匹配的,我又下詔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各鄉皆設蒙學,其上設縣學、州學直至太學(在季漢初期由於國力原因,好多蒙學過於簡陋,只有一兩個老師,國家發不起月供,輪流著到學生家裡吃飯的現象比比皆是)。鼓勵遊學,鼓勵私人辦學。
季漢以武立國,方今天下未定,不可棄武事。所以我在長安城外上林苑內創辦了帝國第一所軍校,由孔明任校長,張飛、馬超、趙雲和于禁四人親自兼任祭酒,在軍隊中選拔良才和下層軍官進行深造。而第一科所有武舉,可以直接入軍校學習。
同時,我從少府撥專款在漢中為故去的先生張機設立了張長沙杏林館,專門培育醫學人才。此外,我在海內徵集圖書,到京中後統一組織抄寫,積極改良推廣蔡侯紙,利用蜀中的有利條件大量造紙。
這些事大都是我從前早就想好的,此時有了條件,施行起來雖有困難,但一則我是新帝登極,推行第一項政策,自然很少人來觸我這個黴頭;二則一但朝堂上爭議不休,我便自己出錢興辦。少府的錢雖不多,但節約下建造宮室的費用,做這些事還是辦得下來的;三則我在個別大家不認同的事情上,便採取進三退二之策,先把事情說到大家不同意的地步,於是群臣紛紛進諫,進行反對,我便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於是大家便覺得我讓了步,表示認同,其實正好達到我想要的程度。
不過這種方法不能多用,否則不但失靈,而且會影響我的個人形象。
一朝為帝,發現大權在手,竟是揮灑如意,進退自如,再無人輕易掣肘,不由大是暢懷。
三月三日,長安城熱鬧非凡。民俗這一日為褉節,百姓們都要到水邊河畔去祭祀。
長安城外八水環流,皆出入上林苑。霸水出藍田穀,西北入渭水。滻水亦出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