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來了,於是乎就一打二鬧三折騰呀,於是乎人們懂得關門了,懂得把重要的東西放到保險櫃裡了,懂得了搶我東西的人我就跟他沒完了……等等等等,這也是規矩。
以上兩個例子完全是為了搞笑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定這種情況以及相似的伴隨著‘得’與‘失’的例子不存在,有厚黑教主名言為輔證(雖然我不是很贊同他的厚黑的觀點,但是想不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想到一塊去了),他說:“太古本無私,有一人為私,無私者受制於私,故天下人皆自私,再後來,有一人無私,天下自私者皆受制於無私,故天下人皆無私。”雖然全文不是這樣的,但大意是這樣。這些事例都在呼籲一件事情,那麼就是規章制度的出臺,我的一個很喜歡的人曾經說了一句蠻經典的話,說,規矩不是規律。我們從規律上看到我們是客觀的,是什麼什麼的,但是規矩來源於規律,因有規律,才有規矩!制定規矩規章實際上是對規律的應用,而不是從事實上去擾亂它!人類的行為需要規章制度來約束,這是勿庸置疑的,也是必然的。記得我前面講過的原理三嗎?無序的系統,給足時間,就會變得有序。從原理三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系統在出現之初都是混亂的,無序的。有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規則起作用的過程。如果每一個個體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做事,那麼整體體現的性質就是混亂無序的。要變得有序,如我上文講過的力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必然是由規則來完成的。
因為整本書我都在避免一個話題,就是政治的話題,所以我並不打算對現有的規章制度來個真評價,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制度是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它的合理化,完善化與可執行化。
而規矩是分三種的,一種是有形的,有文的,就如法律法規,另外一種就是無形的,約定成俗的,比如道德,情理,還有一種叫做無聊的,這裡著重說說道德的約束力量,人們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情緒,還有各種各樣接納與排斥的事物,以及區分接納與排斥的標準,但是這標準並不是條文的,而是認知與感覺上的,比如隱私,比如羞恥,比如美醜,這樣就會產生一種情況,就是一個行為,一個事物我們會下意識的覺得這是好還是不好,這種感覺不是理性的,是感性的,是直接的!當有違這種經驗情感的標準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不道德,當符合這種標準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這是合理的,道德的。
而這種標準是怎麼來的呢?這又要說到得失的問題了。得失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還是精神上的,物質上的損失是肉痛,精神上的損失會心痛,但是精神上的損失並不是所有的都會導致心痛的,而很多的情況都只是因為損失的輕微只會導致一種排斥感與不喜歡感,而因為這些東西太小,所以用不著條文的規範,於是這樣的情況就會讓人產生接受或者難以接受的感覺,即道德與不道德的感覺,時常導致人精神上的損失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既然導致精神上的損失的情況是不道德的,那麼直接導致物質上的損失的行為就應該更屬於不道德的,只是到了一定的程度我們就不用道德來約束人類本身的行為了,而直接用法律法規了。我們說殺人是不道德的,但我們不說他不道德,我們認為它更嚴重,叫違法!而事實上因為道德標準是認知上的東西,是主觀的東西,不像法律條文那樣清楚,又沒有統一標準,所以時常會引發爭論,因為有的事我們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東西道德還是不道德,比如,史上最牛的釘子戶!芙蓉阿姨!人體模特當眾取景之類的。於是這裡我給道德下一個定義:道德就是公眾或者個體對人的行為導致個體或群體(包括自身)的得失的經驗認同標準。(每一件事都會在‘很排斥,排斥,無所謂,接受,樂於接受’這根軸找到對應的位置(情感四象限縱軸),如果一件事本身落在了排斥這一方,顯然就是造成了精神損失,然後就是損失大小的問題了。後文會畫這根軸,所以這裡就用文字敘述了)一定是得失在先,道德在後。我在家裡邋遢道德嗎?無所謂道德不道德,但在公眾場合道德呢?當然不道德。為什麼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場合會產生兩種結果?因為你的邋遢行為在公眾場合干擾了別人的視覺,破壞了整體形象,而造成一個精神上的損失(因為大多數人都很排斥這種行為),當然屬於不道德範疇。就如今年很流行的阿嬌姐的‘門’事件,這個行為道不道德?肯定不道德。當一個行為對很多的人造成影響與衝擊的時候,這一個行為本身就不能獨善其身了,就要求對公眾負責。就如‘華南虎’事件一般,如果我們那位同志在ps上在家裡自繪自畫。別說畫華南虎,就是畫劍齒虎,也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