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選擇確定下來的時候就應該註定要承擔,這就是破繭十策之‘覺悟’。

最重要的,選擇的同時就意味著放棄(作出選擇是要付出代價的),放棄的同時也意味著選擇,因為放棄也是一種選擇,選擇是為了得到,而放棄就意味著失去,這就與我前文中講過的得到與失去的平衡相聯絡了――有所得必有所失。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正面一個問題,選擇是要付出代價的,成長必須付出代價,成熟必須付出代價,甚至有時這個代價是我們承受不起的,心智的成熟就同時意味著失去了童真,這就是白紙理論,每一個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成長就是向紙上潑墨的過程,潑的好,充滿了美感,潑的不好,那麼拭去重潑,不過重潑的過程將是毀滅性的,不僅效果不如一次性的好,而且拭的次數多了,紙也就爛了。

假設,一個女的,有兩個男的在追求她,一個是有錢有地位但相貌一般的,另外一個是儀表堂堂,但是沒錢又地位的,這個女的在最終選擇了與那個儀表堂堂的在一起,那麼在若干年後,她因為心智,認識都從當年少女時代的精神至上變成了如今的熱衷於物質消費,那麼她就可能後悔選了這一個有相貌沒金錢的,也就是說她當年在選擇了與這個有儀表的男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她放棄了金錢與物質的追求!這就是選擇意味著放棄的含義。又假如,她選擇了與那個有錢有地位的在一起後,也許她過著物慾橫流的生活,有一天,她又會後悔,早知道就與那個日子雖清貧、但是有才有貌的在一起,同樣這也是選擇就意味著放棄!

選擇趨向於得到,放棄趨向於失去,根據人性的本能,索取的原則,也就是選擇一種能‘得利’的狀態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越是正確的選擇那麼就意味著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少,所以正確的選擇才是我們的趨向與取向,人人都希望達到這種程度。又根據:付出-回報=0的公式,你要得到得越多,那麼付出就會變多,你要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即你作出了‘擁有更多’的選擇,那麼,選擇的過程將會變得更加的艱難與複雜。也就意味著付出會更多。而失去本身不僅與個人的決定行為有關,還與地位身份價值與責任休慼相關,諸葛亮的一個決斷可以決定歷史走向,而周幽王玩個狼來了的遊戲把王國給丟了。而真的玩狼來了那個孩子最多就是讓村民罵一頓。這就是為什麼人到了一定地位身份就身不由己的原因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呀,到了一定的層次,那麼與你處於利益共榮狀態的資源就變多了。一個小兵掛了,掛了就掛了,一個將軍掛了,可能把身後幾十萬士兵的身家都搭上去了。選擇的錯誤有的時候不僅是意味著得到的更少,還有可能意味著失去的更多。

綜所上述,選擇是一件很複雜的行為,那是怎麼才能達到一個更合理的選擇呢?我認為選擇應該具備三個一般原則(特殊情況暫不論)。

選擇的前提:以個人的判斷為出發點。即以判斷者的角度為視角。

選擇原則一:接受多於排斥。選擇的結果雖然有讓人能接受的,但也有不喜歡的,那麼綜合起來還是能接受的。即接受…排斥>0。

選擇原則二:得到多於失去。選擇的目的就是讓資源對於判斷者來講趨向於有利的的結果。即得到…失去>0。

選擇的原則三:做好選擇錯誤的心理準備。這就是前面講的預判後果。即選擇能承擔得起的後果,或者以之為出發點,為自己留點後路。如果能夠承擔選擇的結果,那麼再走,這也就是前文中的“覺悟”!

值得重申的是,以上的“接受”“排斥”“得到”“失去”,在以個人或者說主觀判斷為依據與前提的,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個體與群體的價值觀相背,或者大家的選擇與自己的相反的狀態,這個時候,群體的選擇可以作為個體選擇的參考,但依然以個人價值取捨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大家都說別做/不做的時候,自已卻選擇不做/做的情況下依然符合選擇的要點的,這個時候請同時參考原則三。

其實仔細看,前兩原則實際上就是情感四象限中第一象限中的東西,根據圖中,幸福是放在第一象限的,那麼選擇的結果也應該儘量趨近第一象限,所以才有前面兩個原則,這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喔,對了,當不能抉擇的時候,感覺是很重要的參考因素,所以原則上,原則一是應該重於原則二的。也就是說,情感原則上是大於利益的。這裡說的是情感與利益不能取捨的情況,一般情況下當然是情感與利益取得平衡是最好的。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選擇什麼該在乎,什麼又該不在乎。我有一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