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讓他們熱血沸騰地抄起傢伙去戰鬥。這就是說,為什麼大選電視辯論對選民的影響力如此之大。除了鐵桿的民主黨和鐵桿的共和黨外,大多數人模稜兩可,他們經常等到最後辯論結束後才做出決定。正因為如此,美國的政客都是能言善辯之士,做演講時激情洋溢,說到動情處再掉上幾滴眼淚,極具感染力。

性格是人的一部分,會影響投票傾向,但不會百分之百的決定一個人的選擇,性格之外,宗教信仰、種族、收入、年齡都會影響投票,我們在以後的章節將逐步解析。

為什麼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1)

為什麼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

2007年4月26日,美國國務院會議中心。

主角沒出現,會議尚未開始,與會者有的斜靠在椅子上打盹,有的在休息大廳裡喝咖啡,這時候的氣氛更像是一個外交沙龍,來自全世界132個國家的180多名記者湊在一起,各式英語混雜,各種膚色映襯,嗯,對了,有點像聯合國開會的場景。

記者常常是有些傲氣,他們的職業要求他們必須任何情況下保持客觀,對高官、對富翁、對任何人都要保持詰問的姿態,而不能高高的仰視。美國的著名主持人拉里?金,義大利的名記者卡拉奇,都是如此桀驁不馴的人物。

在美國國務院開會的這些人,無疑是各國媒體的精英分子,所在的媒體也是各國的主流媒體,不然,美國人不會耗巨資把他們請來。很不好意思,說這句話我也順便誇了自己,誇了我所在的《中國青年報》,如果謙虛一下,可以說,除了我本人一介布衣外,其他各色人等均為國內媒體的精英人士。

好,書歸正傳,會議開始前5分鐘,一位帶著眼鏡、身材頎長的儒雅之士坐上主席臺。這些見過大世面的記者忽然安靜了下來,堪稱奇蹟。要知道,半個月前美國國務卿賴斯出現在臺上時,大家也沒有如此以仰視的眼神相望。

一剎那間,空氣彷彿凝固了,幾秒鐘後,快門的咔咔聲打破了會議室的寧靜;又過數秒,這些不可一世的記者們竟然陸續走上臺去,和這位老人合影留念。

他,是誰?有如此魔力?

答案是,鮑勃?伍德沃德。

對於非新聞專業出身、不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可以理解,但業內人士絕對會這個赫赫威名肅然起敬。追蹤“水門事件”、把尼克松總統拉下馬的《華盛頓郵報》記者,正是此君。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伍德沃德在水門事件中一舉成名後,在《華盛頓郵報》工作至今,官拜執行副總編,負責策劃大型調查性報道。這次美國國務院邀請世界各國記者訪問,進行“和平演變”,作為美國新聞自由、輿論監督的典型,伍德沃德成了最耀眼的一顆星。

當年敢打敢拼的毛頭小夥如今也是白髮鬢鬢,但挑戰的態勢並未衰減。他說,伊拉克戰爭後,他籌劃寫一本題為《布什的戰爭》的書,為此對布什總統進行了3個半小時的專訪。

“請大家猜猜,3個半小時我問了多少問題?提醒諸位,克林頓總統口若懸河,一個問題可以說上一個小時,布什總統經常以是或不是的回答來結束提問。”

“10個?”“30個?”“50個?”……大家紛紛舉手猜測。

“告訴你們,我準備了500個問題。”

聽到這個恐怖的數字,臺下一陣騷動,有人誇張地喊聲“上帝啊!”

“我的問題長,但布什總統的回答短,比如說,我問,打伊拉克你沒和你父親商量嗎?你父親是什麼態度?……”

年輕時頂住壓力和“深喉”聯絡,讓水門事件水落石出,功成名就後堅持到耄耋之年,依舊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不懈的狀態,審問總統3個半小時,讓他回答是,不是,不知道,我不記得了,此場景令人神往,做記者做到這個分兒上,如同練功達到達摩老祖或張三丰真人的水平,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面對偶像,驕傲的記者不可能不像狂熱的少男少女一樣“追星”。

如果說,只是伍德沃德一個人在國務院的會議室裡代表媒體批判美國政府,無疑會給記者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可惜,伍德沃德不是美國媒體的全部,他個人的光芒四射無法掩蓋美國媒體的傲慢與偏見。

美國廣播委員會主管部門(BBG)第一屆主席馬克?納森松忽發奇想,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他很自信地問:“在座各位,認為美國對於伊拉克的報道是夠好的請舉手。”

全場不到10個人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