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零三章 繡城印象

胡文海在與夏雪宜敲定了新京東方的組建方案之後,在繡城又多呆了一段時間。更新快無廣告。

跟蹤了新科科學院一些重點專案的進度,安排了一些新專案的研發工作,剩下的時間被他用來在繡城好好的逛了逛街。

說起來,他甚至已經對這座自己家鄉的城市有些陌生了。不論是未來的繡城還是過去的繡城,與現在的繡城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東風快遞對城市運轉模式的影響是一個方面,而特區、進出口貿易,高科技產業和高校叢集等新的因素,同樣對這座城市產生了深刻的改變。

繡城原本是坐落於小淩河北岸的一座城市,處於遼西走廊的中間位置,自古以來是東北遊牧漁獵文明威脅中原的必經之地,乃是關係到天下興衰的重要節點。

在八十年代以前,繡城的主要城區集中在小淩河以北。老城區的城市基礎建設並不落後,只是城市的規模也並沒有多大,所以運轉的還算不錯。然而幾年不見,繡城如今早就已經大變模樣。

蜿蜒的小淩河跨度大概有一公里左右,過去的繡城只有兩道橋樑跨越其上。一個是西大橋、另一個是南大橋。這一次胡文海回到繡城,卻愕然的發現,小淩河上此時已經又新建了四座橋樑,更有三座橋樑在建。繡城市府像是不要錢一樣,把允許建橋的地方至少在規劃上都作出了建橋的計劃。

這樣瘋狂的建橋計劃背後,折射的是繡城的入海戰略。

向南!再向南!

繡城市府班子透過的最新規劃,是打算將繡城城區比照現在再擴大十倍,打造大繡城!將繡城建設成如同盛京、鐵嶺、鞍山、遼陽、撫順、本溪這樣的巨大城市群落。

初步目標是將繡城的城區與縣級市繡西連線起來,直達渤海海岸。而繡城的影響力將輻射到朝陽、阜新和盤錦一帶,透過鐵路和高速公路,將這個城市群落打造成一個“一小時”經濟圈。

最後,整個渤海省可能會形成三個城市群落——盛京城市群、繡城城市群和大港城市群。

以及最後的最後,將三個城市群連成一片,與京津工業區成為像日本“太平洋工業帶”一樣的“環渤海工業帶”。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渤海省甚至已經在著手進行“大煙”渤海海峽海底隧道的可行性論證了。

反正說實話,渤海省這兩年財政收入很有點花不完的感覺——折騰吧,萬一真的成了呢?

這些就說的遠了,都是些長期和遠期的願景。而這幾年在繡城發生的改變,卻是真真切切的。

繡城的新城區跨過小淩河,向著南方的渤海海岸推進了近十公里,相當於重建了三個繡城的老城區。

得益於繡城本地就有重型機械工業,繡城建築業的機械程度極高,城市建設速度更是日新月異,絲毫不弱於第一個特區深圳的建設速度。

寬闊的馬路和林立的高樓,還有川流不息的汽車和人群,繡城的經濟結構同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原計劃單獨升級成地級市的繡西市堅決拒絕了這一“好意”,換來了將繡西納入繡城規劃的福利。

繡西的支柱產業造船業,這幾年依託繡城的資金支援,獲得了相當巨大的發展。

繡西造船廠的大黑魚工業不提,單是民用船舶建造就創造了兩百多億的產值。繡城石化從繡城的城區逐漸搬遷到繡西,單是置換出來的工業用地就狠賺了一波。繡西藉此大力發展石油化工,到1990年產值竟然超過了造船業,高達四百億人民幣。這還是繡城石化沒有搬遷完成,整個搬遷和擴建工程,預計要到1993年才能完工。

至於石化的配套產業,三酸兩鹼、煤化工,合成氨、化肥和乙烯工業,更是在繡西蓬勃發展起來。

而另一方面,繡城城區的很多工廠開始向濱海工業區搬遷,又帶動了老城區的城市建設發展。基本上來說,繡城用了六年時間,就完成了原本歷史上三十年才實現的建設成果——而且還大大超出了。

城市發展,同樣離不開人口。繡城從八十年代的六十萬城區人口,到1990年統計資料顯示,城區人口已經突破了一百萬級別。新增人口,主要是從周邊區域,以及東北的其他地區慕名而來的流動人口,除此之外還有全國各地調動工作的職員,考上繡城高校的大學生。

和深圳等南方特區的建設模式不同,深圳特區是為了建設一個對香江的貿易口岸,是作為國內對外貿易的一個視窗,因此全國各地支援建設,有所謂“一個城市一棟樓”的說法。

而繡城的特區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