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想死嗎?
既然作出了收購麥道的樣子,波音就不可能自曝其短。哪怕是撐門面,也要表現的好像志在必得一樣。
面對歐洲方面突然甚囂塵上的“波音威脅論”,波音方面有苦難言。總不能說“我們其實是假打的,就沒真想收購麥道”,只能是打落牙齒和血吞。
在波音的沉默應對和持續推進收購之後,很快歐洲輿論的風向也吹到了政界。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一直以來都在謀求政府方面的政策應對,然而波音畢竟剛剛開始著手收購麥道,雙方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動向。在這種時候就有政府出面,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不過官字兩個口,上也有理、下也有理,全看怎麼說罷了。一個歐洲宇航防務集團的力量還不足以指使歐洲的官僚們,但當歐洲金融集團的勢力也加入其中,情況又自是不同。
報紙上、電視裡,廣播、雜誌,甚至是這段時間裡的很多歐洲大學的講座,都頻繁的開始談論起波音如果收購麥道,將會對歐洲經濟造成的影響。波音如果在航空製造市場獲得壟斷地位,歐洲航空製造業萎縮,究竟會有多少人面臨失業?又有多少技術領域受到影響?
這是普通人關心的方面。
而財經界也頻頻發問,波音收購麥道對關貿協定的內容是否構成違約?如果開了這個先例,那麼歐洲的其他產業是否會受到影響?波音收購麥道,是否意味著美國對壟斷法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現代社會的輿論盡操與傳媒集團之手,而傳媒集團背後的幕後黑手,則屬於金融界。
傳媒集團對資本的依賴,遠大於製造業。因此當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出面說項的時候,他們不過是不緊不慢的發了幾篇新聞,製造來了一點雜音而已。
然而當被資本狠狠的抽了一鞭子之後,傳媒集團們頓時快馬加鞭,製造起了一片輿論大潮。
輿論關注還只是第一步,而緊接著從各方傳遞過來的現實壓力,推著歐洲官僚們迅速的駛往了對波音制裁的快車道上。
德國方面,mbb對其國內政壇影響不容忽視。英法荷蘭等國,各家最強大的保險公司背後,肯定是錯綜複雜的政壇關係網路,何況保險業的穩定更直接關係到各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絲毫不容有失。至於其他的歐洲國家,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和瑞士再保險公司,以其廣泛的國際業務影響力,也足以形成一個普遍的聯盟。
這樣一來,在空客方面一臉懵逼的狀態下,歐洲政壇迅速的作出了對波音收購麥道的劇烈反應。歐洲十五國外長在蘇黎世展開緊急磋商,討論波音併購麥道歐洲應該作何反應。
鑑於波音收購麥道在航空製造業形成的壟斷地位,空客將面臨不平等競爭的可能。因此,歐洲各國宣佈將對波音執行為期一年的制裁。
在這一年時間內,波音在歐洲各國簽署的獨佔供應協議,將面臨100%的進口稅額增加。
這也就是說,波音在歐洲的一些航空公司簽署的,一定時間內只購買波音飛機的這種協議,在執行過程中將會面臨進口稅率翻倍的懲罰。
這類協議本身就有壟斷嫌疑,雖然肯簽署這種協議的航空公司很少,但是可以相見這些都是波音的“鐵粉”。這些鐵粉的利益損失,對波音在歐洲市場的佔有率將會造成沉重的打擊。
這份制裁決議的出臺,如果是往常時日,對波音的影響並不會太大。
一年期的制裁,還只是針對專屬協議,波音是完全能吃下來的。不論是補貼還是降價,或者乾脆延期交付,繞過制裁的方法有很多。
但問題是,現在並不是普通時期,波音本身也並非風平浪靜。
在股票市場上突然出現大量波音股票拋盤的時候,忽然爆出波音受到歐洲制裁。哪怕這份制裁決議的涉及面很小,但這無疑是表達了歐洲的一種態度。
波音此時還只是收購了麥道10%的股份,歐洲就已經開始進行制裁。那如果波音收購麥道的比例繼續擴大,誰能保證歐洲不會乾脆將波音關在歐洲航空市場的大門外?
股票市場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投資者的信心。一旦普通投資者對企業股票的信心喪失,基本面的資料再好也無法阻止股價的下跌。
波音股價在收購麥道的同時,狠狠的捱了一個悶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