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了持續的動盪局面。杜達耶夫在武裝推翻當地的俄羅斯政權之後,隨即在議會選舉中當選了車臣共和國的總統。到了1991年末,車臣共和國宣佈正式獨立,並且組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正規武裝力量。
到了1992年初,車臣西部的印古什地區卻脫離車臣,轉而宣佈加入俄羅斯。
在這一背景之下,俄羅斯聯邦的政治局面頓時撲朔迷離的起來。
不要印古什地區是不可能的,人家自帶乾糧來投奔,契丹人如果還想把總統幹下去,就不可能把到手的鴨子送出去。
而車臣的地理位置又太特麼的重要了!
高加索地區在裡海和黑海之間,往南是喬治亞和亞塞拜然,往北是俄羅斯的伏爾加河流域精華地區。這裡不僅是俄羅斯的主要石油產區,而且是主要的石油化工工業區,同時還是重要的糧食產區,是礦產區、有大量的機械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
包括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還有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紅色十月冶金廠,伏爾加格勒CC公司、街壘廠……
光從這些帶有鮮明時代和地域特色的廠名就能知道,這些工廠有著怎樣的歷史和地位,甚至是一幕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畫面都能浮現在眼前了。
所以一旦高加索地區發生動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伏爾加流域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都受到威脅。這對於整個俄羅斯的經濟根本不是雪上加霜,而是立刻感受到了西伯利亞寒流降臨一般的凍徹骨髓。
本來,車臣獨立挑的時間讓契丹人騰不出手,杜達耶夫從武裝獨立到選舉都讓人說不出話來。然而印古什地區的脫離和迴歸,卻把俄羅斯聯邦給架在了火上。
原本當做“看不見”的策略失敗,車臣獨立的問題擺在了明面上。
從1992年年中開始,俄羅斯聯邦與車臣武裝展開了持久而艱苦的談判。
在原本的歷史上,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糟糕狀況,導致契丹人對車臣獨立只能放任。談判中不僅一味對杜達耶夫妥協,甚至可以說是助紂為虐。
不僅是承認車臣的獨立地位,而且還要給杜達耶夫發退休金。車臣人不僅有自己的護照,而且還有俄羅斯人親手送上的先進裝備,包括蘇軍最先進的T-80坦克。
可以說車臣在開局中拿的是一副穩贏的牌面。
然而。
這裡和曾經的歷史略有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蘇共還沒死光呢!
車臣打的好算盤是事實獨立,只不過名義上保留一個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的身份。
遺憾的是這個例子畢竟不好開,一個車臣不過是帝都那麼大,咬咬牙暫時承認現狀也認了。
可另一方面,蘇共雖然在1991年損失慘重,但畢竟是成建制的轉移到了遠東,而且現在顯然已經站住了腳跟。俄羅斯聯邦敢在車臣撤軍的條約上簽字,失去的很可能就不止是車臣,遠東共和國也是加盟共和國身份的!
如果你俄羅斯連車臣都不敢打,你敢打遠東?如果說失去車臣只是時勢使然,那麼失去遠東必將導致俄羅斯聯邦失去執政法理基礎。俄羅斯人或許能接受失去車臣,但絕不可能對失去遠東無動於衷。
蘇共的存在讓俄羅斯如鯁在喉,即使想妥協也沒有妥協的餘地。契丹人在原本的歷史上敢炮轟白宮,那是因為俄羅斯當時沒有他的競爭對手,再糟糕也不會被攆下總統的位置。
但如今蘇共在遠東虎視眈眈,契丹人和俄羅斯聯邦如果幹的沒有蘇聯好,莫斯科人能把他捧上去,就能原樣把蘇共再請回來。
即使事情還沒有走到這一步,舍寧也已經在報紙上連續發表了十幾篇文章,抨擊葉利欽對車臣的軟弱導致俄羅斯主權被侵犯、國家利益被威脅的事實。
局勢發展到1993年年初,隨著俄羅斯和車臣談判的內部訊息被蘇共不斷披露,契丹人和新生的俄羅斯聯邦被逼到了牆角,已經沒有迴轉的餘地了。
在蘇共的輿論壓力之下,契丹人不得不撤走了與杜達耶夫談判的斯特羅哥夫中將,宣佈了與車臣談判的破裂。
從對德武裝訛詐中嚐到甜頭的契丹人,可能對俄軍有了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