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這樣的大專案,想要啟動是需要做很多前期工作的。
胡文海找到戴忠山,一方面是要確定好總師的人選,另一方面也是借用這位老資格在學界和系統內的資歷、地位,從學術和流程上,率先提出方案和吹風,為接下來的立項做好準備。
當面溝通的結果很讓人滿意,戴忠山提出的方案比胡文海的設想更加具體可行,而且也更有優勢、更符合中國的情況。
和曾經的北斗不同,胡文海作為北斗系統的出資大戶,未來顯然要承擔起北斗系統的商業推廣責任。gps系統如果在市場上率先取得壟斷地位,這對北斗系統盈利就很有壓力了。
“我們需要打響中國航天這塊招牌。”
經過一晚的徹夜討論,胡文海和戴忠山都意識到了一個根本問題。
gps擁有先手優勢,目前國際市場上gps幾乎是唯一的全球定位服務提供商。在先入為主的市場環境下,就像邦迪成為創可貼的代名詞一樣,gps也會成為衛星定位功能的代名詞。
在這種大環境下,北斗即使順利組網,十年後市場的主動權也已經拱手讓人。
十年後全球定位系統的市場總值有多少?這個胡文海心裡有數,接收機每片的定價大概是50美元,全年市場份額就高達200億美元。這在16年是無法想象的,物聯網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極大的促進了全球定位系統的市場規模。
別看胡文海如今上百億的資金扔進去,如果北斗能夠分到gps一半的市場份額,這點投入一年就能賺回來!
但問題是,如果北斗系統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組網,那全球定位市場哪裡還有一半的市場份額留給他?
搞到最後,北斗就會像曾經歷史上一樣,只能吃點國內的殘羹剩飯,政策性要求必須安裝的市場才會考慮北斗。像車載導航、行動通訊、精準授時這些定位系統的大戶頭,北斗始終都打不進去。
後來實在沒有辦法,北斗乾脆打起了免費旗號,放開了導航晶片的生產授權,社會上才逐漸接受了北斗進入市場。表面上看著好看,確實成長起了一塊很大的市場,也有很多產業鏈上的企業因此成長起來。
但是看gps賣晶片賺的金山銀海,航天系統如果能從這塊市場裡分一杯羹,它不香嗎?
有了每年四千億人民幣的市場做後盾,航天系統未來可能的發展根本不敢想象!
“未來十年,這將會是全球定位服務市場的關鍵時期。”
胡文海陳述事實:“定位服務市場的增長,十年後才會迎來爆發期。但爆發期市場份額,只會在這十年裡確立。如果我們不能讓中國航天在國際上打響金字招牌,十年後全球定位市場也不會有我們的份——哪怕我們的北斗,定位精度比gps更高也不行。”
“話語權方面,我們天然吃虧。”戴忠山心有慼慼的點著頭:“十年之後我們再想打響北斗的牌子就晚了,國際市場上只會認gps。但是我們現在又沒有組網,拿什麼和gps競爭呢?”
胡文海和戴忠山四目相對,都有些犯難起來。
北斗是必須要搞的,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商業專案。從國家層面來說,北斗存在本身就已經值回票價。但落地到具體執行的組織,只拿財政撥款是要吃虧的!
像gps系統的主要方案供應商美國sirf公司,它生產的gps晶片佔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以此為基礎,gps晶片廠商也有資本學起了高通,謀求將藍芽等晶片都集中到一起,進行打包銷售的整合通訊晶片,成為手機部件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隱形霸主。
想想在這背後,多少利益被用於支援了美國宇航技術的開發?多少利益被輸送到nasa和美**隊?最簡單的一個情況,sirf公司在被csr公司收購之前,代工廠是不公開的。誰也不知道當時全世界晶片,究竟是從哪個工廠裡生產的……
可以說人類目前在對宇宙空間的利用裡,沒有比gps更大、更重要的可盈利市場了。
北斗想搞三十六顆星、總數超過五十顆的星座,指望財政撥款不是不行,但系統內的動力呢?
只有見到回頭錢,北斗才會有一個健康的發展模式。
除了小打小鬧的賣衛片、國際發射業務,國內航天主要還是在吃財政飯,各大電視臺的衛星轉播費都是一筆讓人眼紅的財富了。
但問題是,每年收的那點服務費,夠打幾顆長三甲的呢?
一個還不存在的產品,要如何與已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