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百一十四章 他是誰

維塔利特和東蘇工作組連夜坐飛機,飛回了伊爾庫茨克,想必接下來東蘇和西俄兩方的航天界就要迎來一場大地震了。

而中國方面的情況,恐怕也並不會比北面好上多少。

胡文海的這一系列設計,很快就被整理成文字,透過戴忠山的渠道報了上去。

中航工業總公司在拿到報告之後,就像是手上捧著一坨岩漿,把情況又捅到了更上面。

這時候很多其他渠道的訊息,也已經在陸陸續續的向著上面匯總。

東蘇的蘇聯航天局早就在為養班子而發愁,就遠東這點二踢腳,根本用不上這麼多人。

拜科努爾雖然能消化一部分,可航天產業沒有發射任務還搞個屁?

西俄這幾年航天系統一部分人日子倒還過的去,主要是依靠打質子火箭拉來不少國際業務。但眼看著蘇聯時期的質子火箭越打越少,但西俄本身卻仍然沒有恢復質子火箭的生產能力。

赫魯尼切夫航天中心經過九十年代的大衰退,整個集團的人心都散了。有技術、有水平的自尋出路,官僚和裙帶關係,還有指望從蘇聯質子號遺產分一杯羹的留了下來。

搞到最後,尤其是在普列謝茨克事件之後,赫魯尼切夫連再生產質子號的勇氣都沒有了。

至於其他的航天組織和西俄航天局,沒有質子號的收入,日子過的就更糟了。

西俄的情況比歷史上曾經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要糟糕太多了,地圖頭如今把所有的經歷都用來維持表面、塗牆抹粉,既不敢動這些國內寡頭和關係戶,也不敢刺激已經積累了很大怨氣的軍隊,只能眼看著整個社會的風氣徹底向混亂和墮落墜落。

航天系統這些專家學者,雖然還能勉強維持生活,可對社會的不滿已經很難遏制,甚至在社會環境整體惡化之後,想自己關門過小確幸都不可能了。

這些指望學術、技術吃飯的人,逃離西俄已經逐漸成為共識。

但究竟要去哪、哪裡有出路,才是這些人關心和難以解決的問題。

去美國當然好,但去了美國就能有好日子過嗎?很多已經去了美國的人,給出的答案顯然並不樂觀。哪怕是過去領工資等死也好,很多人連這個待遇都沒有,吃救濟都吃不上美國的福利,大學教授只能送外賣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

去東蘇倒是容易,可東蘇畢竟盤子太小沒什麼前途。現在來再多的人也只是領工資養著,連專案都沒有。

去西歐?老歐洲對俄國人是什麼態度,大家心裡沒數嗎?

不然還能去哪裡?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條訊息在航天學界中悄然流傳了起來。

很多人忽然想起來,聽說中國這些年發展的還算不錯?而且很多從中國回來的學者和工程師,看起來情況也很好,中國方面確實比較有誠意,雙引工程給的條件還是很有吸引力。

只是中國……那畢竟是中國,中國真的能有說的這麼好嗎?那邊的環境,俄羅斯人能接受?

這些顧慮,還是讓很多俄羅斯人留了下來。

不過這次的訊息,卻由不得很多人動了心思。

一個即將在低緯度海島建立的航天發射中心,建成之後很可能會為和平號做地面配套。未來二十年都不會缺少專案,畢竟光是維護和平號每年都至少要打四發貨倉上去。

至於說新的功能艙、新的火箭,還有新的太空梭,這些都還太遠,不用去多說了。

而最讓人感興趣的,則是這個專案的發起者。

中國的世界首富胡文海。

不用懷疑,維塔利特沒有撒謊的動機。他如果在這件事情上欺騙了大家,那基本上就相當於社會性死亡了。

一個騙子或許不怕這種情況發生,但一個靠著名聲吃飯的科研人員,失去信用基本上和去世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所以和過往那些不確定的情況不同,顯然這是一條可以相信的訊息。航天不是普通的行業,嚴重依賴國家投入,否則這些航天人才也不會這麼難找出路。

但如果說有哪個私營企業能搞的起航天投入,那恐怕只有胡文海的資本厚度才可能了。

胡文海這個名字,確實就值這個價錢。

能給世界首富打工,總比在西俄這邊半死不活的吊著一口氣強。

何況聽說這個航天發射中心就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島嶼上,這對俄羅斯人太有吸引力了!

眾所周知,海邊療養在蘇聯是最高享受!